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效果好不好,不妨试一试

(2011-08-24 15:54:00)
标签:

张炜

济南

《天行者》

文艺报

文化

分类: 观星

效果好不好,不妨试一试

——一瞥“茅奖”的评选“三制”

 

逄春阶

 

    公布实名投票。可能吗?几乎不可能。评奖,尤其是国家大奖茅盾文学奖,一公开,乱了怎么办?茅盾文学奖,绝对不能制造矛盾,一公开,矛盾不就来了吗?可以说,有一万个理由不公开。我正怀疑着,《文艺报》来了。

    平时看《文艺报》比较少,但在“茅奖”评选的那20天,我突然开始亲近这张报纸。因为它一个版一个版地公布“茅奖”投票的情况,那些标志投票的小黑五星,布满了版面,如星星在晴朗的天空。我仔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我还饶有兴趣地研究我认识的几个评委的选择。最后,我把报纸都收藏起来,因为这有象征意味。看到这些实名评委的选择结果,我就能想到他们在投票时的神态,仿佛我就在投票现场,我的知情权得到了尊重。

    一个奖有没有分量,最重要的是看作品的质量。评出好作品,评委得有眼光,有水平,得处以公心,也就是要有胸襟。但单靠个人修养是靠不住的,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这届“茅奖”评选,实行实名投票和评委投票情况公布制、大评委制、初终评一贯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这“三制”,虽然是个小小的改革,却意义非凡,最直接的效果是促进了公开透明。61个评委,每轮投票,都原汁原味地公布在媒体上。一共通过五轮投票,一轮一轮淘汰,先是从178部到81部,从81部到42部,从42部到20部,从20部到10部,最后从10部到5部。谁投了谁,谁没投谁,一目了然。文学圈子就这么大,大家几乎都认识,关系也不错,投还是不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稍有不慎,就导致关系紧张,甚至撕破脸皮。61个评委,肯定有为难之处。担任评委的作家麦家直言,实名制投票对评委有种精神压力。“越(投)到后来相熟的人越多,即使现在不认识,接下来很快就可能见上面了。”如果不公开,麦家肯定不是这样的心态。

    据我了解,当实名投票办法宣布的时候,评委一致赞同。这就最大限度地排除了非文学因素的干扰和渗透,为他们完成使命创造了好的条件。使命就是:从文本出发,从文学出发,评出好作品。于是就有了“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不敢有丝毫懈怠” 的态度。而大评委制,则打破了小圈子,原来评奖,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地的评论家,现在画个大圈子,各省都有评委,多给大家发言的机会,这就扩大了评委的代表性。

    对实名投票,作家的态度如何呢?我们看看刘醒龙。他的《天行者》获得56票,只有5位评委没有投给它。刘醒龙说,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没有把票投给《天行者》,肯定有他自己的考虑,这不会影响他对孟繁华的敬意。刘醒龙说:“上一届‘茅奖’揭晓之夜,我正好在济南开会。深夜,孟繁华拉我到外面喝酒,对我讲了一番可称为醍醐灌顶的话,我才下决心写《天行者》的。”我欣赏刘醒龙的态度,理解评委,替评委着想,以平和之心待之。这是大家所为。

    实名制,也可能导致不公正,比如容易被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左右,自己的个人化取舍受到某种程度的压制,等等。但相比来说,利远远大于弊。对每一点进步,都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而不应求全责备。所以,我为“茅奖”实名投票和评委投票情况公布制叫好,也对评委们配合这个改革的举动,表达我的敬意。

    检验改革效果的,最终看结果。5部长篇小说获奖,都在45票以上,说明基本得到认可。当然有质疑,这很正常,质疑说明大家在乎这个奖。但我发现在质疑中,关注作家身份的多,关注作品本身的少;关注作品存在形式(如长短)的多,关注作品内容(如厚重或浅薄)的少;看热闹的多,看门道的少。比如在评选结果出炉之前,《收获》杂志执行主编、作家程永新就曾发微博说:“张炜要得奖就滑稽了,因为全中国看过这部400多万字书的只一个人:责编。”程先生这样说,就有点绝对了。我不是责编,但我也读了,而且感觉不错。至于有些人质疑说,像《你在高原》那么长的作品,好多评委没读完,怎么就可投票?我是这样想的,一个苹果,是酸是甜,咬一口就知道,不必吃完才判断。一个鸭蛋,吃一口,或者闻一闻,就知其咸淡,不必把那个蛋吃完,才判断。窃以为,在质疑之余,找书来读读,是最好的选择。“茅奖”,毕竟不是超女选拔,少的是娱乐元素,需要回到书桌,安静地阅读。

    让暗箱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些吧。本届“茅奖”评选办法的改革,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如果我们的其他评奖也如此,那就太好了。比如我们山东的各种文学类评奖,有没有可能,也尝试一下实行实名投票和评委投票情况公布制?    

   效果好不好,不妨试一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