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人间诗话(待续)

(2011-03-18 08:43:49)
标签:

转载

分类: 荐文
学习,并转载。
原文地址:人间诗话(待续)作者:吴兵的诗

                                人间诗话(待续)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敬亭山是处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氛围里的,不然不会“相看两不厌”。此诗既“有我”,也“无我”。从我看山,到山看我,直至物我两忘,人与山融为一体。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相独立着说,其实二者也可打通。打通,超拔也精妙也。敬亭山一诗便是例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诗均出自王维。虽景致迥异,但心情如一,皆静美。静美,大美也。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赞李白之句。诗人有其各自欣赏之人之诗。李白也如此,他赞赏谢灵运。杜甫赞赏李白的才情之高、胸襟之大,无人匹敌,无指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论忧愁还是跌宕,李白的抒发都是率真和快意的,而且大都意尽。意尽,为写诗之最难。

                                          

    陶潜“性本爱丘山”。谁又能不爱丘山?采菊筑篱,两袖清风;植树拾柴,观日望月。这些都可了断“尘网”纷繁的牵扯。“尘网”为一种社会化的结体,人与人的制约与牵绊总是免不了的,由此烦恼也就来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当是一种不情愿、不得已,事后的悔意。回归丘山,即回到生命自由的本源。陶潜的丘山,既是理想的“虚无”,又是生存的“实在”。此丘山,隐于人人心中,谁能说半个“不”字?

                                          

   “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太可爱了,竟有这等神来之笔。云和花都应该拥抱一下李白,杨贵妃也应该的。也许贵妃就真的拥抱了。唐玄宗“赐锦还乡”,李白“体面”地离开了兴庆宫,走了。此时的云,想李白;此时的花,也在想。

                                          

    李白的沉郁用旷达释放,如“今朝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的旷达用沉郁收敛,如“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商隐乐游原上的一声叹息,将人生况味倾尽。俯望长安,无限好的夕阳还映衬着一片繁华,而黄昏的静寂与生命的落寞是何等相像。如果说晚唐李商隐乐游原上的叹息还有夕阳的映照,那么盛唐陈子昂幽州台上的长叹则望尽四海,凭空而来。天地悠悠,苍茫中的一串清泪或许就是一串夕阳。无论汉宣帝还是燕昭王,都是过客,而乐游原和幽州台上的长叹,千年过后,仍声声不绝。感人者,乃未了之情,乃襟抱。

                                          

   《琵琶行》宜五十岁左右读。时世事皆染,滋味遍尝,“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读来才真真摇人心旌。《琵琶行》宜反复读,读一遍呼吸深一次,其哀怨、其愁绪、其暖意,与暮迟的脚步十分合拍。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朝的诗已经很口语了,但绝不“口水”。这是朴素的简洁,语言功底颇深,且写的是一种人生景致。今日之标榜的“口语诗”,多皮毛芜杂,唾沫星子飞蹿而已,好的稀少。

                                          

    无坦荡澄明之胸怀,无以真正亲近自然,更无以写好自然。唐宋许多诗人对待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挚友亲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气势宏大与狭小均不失亲切,时节繁茂与凋敝皆不失温情。一石与一山同,一草与一树同,一溪与一河同。何谓境界?此也。

                                         十一

   “望”而得诗,尤显古人情怀。望是有距离的,此中既有岁月流转,也有时事变换。一望之中,寄予和抒发并存。祖咏的《望蓟门》能望得“客心惊”(燕台一望客心惊),是因为“笳鼓喧喧汉将营”,边陲战事阴云笼罩。他在诗的最后直抒胸臆:“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这一望,豪气顿生。此诗中间还有四句,窃以为,有这前后两两相合的四句,已然是一首好诗。相比而言,祖咏的《终南山望余雪》,就望的平静得多了。在平静的描写中,让人感同身受,也绝非一般。试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十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在滕王阁上远眺,以高写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仰视泰山,以低写高。二者虽视角不同,但皆为大气象,皆为抒情妙品。前者景象宏阔,后者志向高远。

                                         十三

   《宣和画谱》称王维的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王维的诗又何尝不是如此?“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高格逸,叹之无语。

                                        十四

    人生亲情、友情不可缺,诗人尤重。缺之,活之无味。由此便不难理解纳兰性德的孤独。“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旧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感受更深切者,莫过于丧国之君李煜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