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梦一起醉一起飞
——观姜文及《让子弹飞》
□
逄春阶
观众会用脚投票
。就我目力所及,姜文的《让子弹飞》受欢迎程度应高过陈凯歌的《
赵氏孤儿》。让子弹飞,是一种什么感觉 ?是在酣梦中的感觉
,是在大醉时的感觉
。离奇古怪的梦,吸引人;浓烈醇厚的酒,麻醉人;让子弹飞的姿势,刺激人。观众排队跟着姜文一起梦一起醉一起飞,暂时脚离了地面,痛快地做一回银幕上的“好”土匪。
新奇而陌生的故事架构,让姜文可以为所欲为。两个世俗意义上的恶人,互相残杀。这血腥的场面,你叫它毒攻毒也好,叫它牙还牙、眼还眼也好,反正到处是惊心动魄。凡俗是不能惊心动魄的,要吸引力,就得飞檐走壁,杀人如切西瓜,就得越过常人的生存逻辑,而这一切,只有匪、霸能办到,张麻子(姜文饰)和黄四郎(周润发饰)这两个主儿在互相掐,中间加上一个凡俗的马邦德(葛优饰)作为参照,马邦德用自己的俗眼看那两个怪物能折腾到什么程度。姜文向历史传奇靠拢并从那里吸取营养,建构了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一个供枭雄张牙舞爪表演的擂台。到影院,就是要找这样的感觉
,穿透麻木的屏障,直奔被荒诞包裹着的“核”。而不是去被灌输,陈凯歌失败在于他老爱教育别人,而他教育别人的口气和方式又太笨太不靠谱。
张扬而内敛的主题把握,让姜文高人一筹。匪气十足的姜文有浓重的英雄主义情结,要做就做常人不能做、不敢做的事儿,要张扬个性就张扬得顶天立地,要站着赚钱,要让民众服气,让恶霸泄气。所以,张麻子拿了钱还不够,他还要除掉黄四郎,给百姓一个公平,给鹅城一个太平。但是在实施这一所谓高尚计划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是如何发动民众。姜文用很荒诞的情节来处理这个政治隐喻:无数元宝如鹅卵石一样铺在大街上,民众白天不敢拿“浮财
”,晚上拿,第二天黄四郎像重新杀回来的胡汉三一样,得意洋洋地让马车出来回收,民众又都如数奉还。张麻子再把枪弹铺在大街,同样的,民众不敢白天拿,晚上偷偷拿,黄四郎再来收。当张麻子高调号召大家去造反时,却无人追随,最后出来的,竟然是一群鹅。直到张麻子抓了黄四郎回来(尽管抓的是黄四郎的替身),民众才真正发动起来了,跑到黄府抢东西。这个情节,让人想起了鲁迅批评的“国民劣根性”,想起了《药》。姜文的批判主题是内敛的,一点都不露声色。鲁迅上世纪初对麻木民众的表述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新世纪初,姜文用荒诞的镜头完整地将这8
个字复述了一遍。内敛的电影主题,藏得越深,越具穿透力,越深刻。
让子弹飞一会儿,像流星划过夜空。我们的电影往往拍得太实,太窄,太拘泥。姜文拍得不窄,留足了给人遐想的空间。我很感兴趣的是,电影隐藏了个终极之问:“我是谁?”影片刚一开场,县长马邦德、县长夫人(刘嘉玲饰)和汤师爷(冯小刚饰)三人坐在火车上,“吃着火锅唱着歌”,准备去县城去捞钱“过好日子”。谁想张牧之(张麻子)带领一帮麻匪半路杀出劫道,汤师爷立即送命,马邦德急中生智冒充汤师爷,想保住性命。张牧之呢,立刻冒充县长,要站着而不是跪着捞钱。马县长是谁?汤师爷是谁?张牧之是谁?张麻子又是谁?县长的夫人又是谁?错位了,整个颠倒了,重新组合的角色,顺着剧情纠结着,发展着。其实,县长、师爷不过是些可以代替的符号,深刻之处在于土匪当县长,比真县长当得还好。还有,黄四郎找了个替身,当张牧之把黄四郎的替身当真身来示众并斩首的时候,民众就以为这是真黄四郎。而站在碉楼上的真黄四郎悲叹:坏了,说不清了,我成了替身了。真说不清了。我是谁?是谁?最终参悟透的是土匪张麻子,我是人,仇报了,杀得痛痛快快,劫得干干净净。但天下清明的目标实现了吗?没有。兄弟们走了,他独自一人骑在马上,应该是: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而恶霸黄四郎呢,也体悟到了自己还是个人,与碉楼同归于尽,死得也算体面。
看着电影,有点儿闹,大家笑声很多。其实,这不是喜剧,不是闹剧,而是“外似欢娱,内怀郁结”的结结实实的大悲剧。
走出影院,一轮圆月高挂东天,没有土匪、没有恶霸、没有枪声和血腥的冬天多好。当然,要是有点雪就更好了,白雪能盖过地面上的一切垃圾和肮脏,还能湿润大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