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尼山追“星”不容易

(2010-09-28 18:36:42)
标签:

杂谈

分类: 观星

                   尼山追“星”不容易

 

                                                           逄春阶

    出生在尼山附近的孔繁轲先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 925傍晚,头发梳得锃亮,特意打上领带的孔先生,微笑着面对中外记者,一遍一遍的强调着曲阜尼山书院和泗水尼山圣源书院的方位和行政区划,甚至在深夜十一点四十多分还让人给我(我是新闻报道者之一)发短信,嘱咐尼山论坛的名称。说实话,我都有点烦了。不就是个论坛吗?干么这么认真!可是,仔细想,孔的激动是发自内心的,他是为尼山着急啊。尼山等得太久了!

    尼山脚下,走来了拄着拐杖的欧阳中石,老先生说,站在尼山脚下,我很激动。而于丹脱口而出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叹词,用180迈的语速,表达着对2561年前诞生的老人的尊敬。凤凰卫视的掌门人刘长乐带着光头主持人阮次山等一干人马脚步匆匆礼拜尼山,他用行动告诉大家,得抓紧让尼山长腿啊,媒体责无旁贷。还有大名鼎鼎的儒学家杜维明、成中英先生……还有印尼前总统梅加瓦蒂等一大批境外重量级政治家和学者。我站在这里,想这些以尼山为背景的文化明星,他们脑海里泛起的是什么呢?我甚至想,如果孔子突然复活,看到他的家乡,因为他的思想,来了这么多不同肤色的外国人,老人家除了说出“和而不同”外还有没有更精彩的话要出?

    这次论坛,主旨是儒耶对话。我聆听了6场。总体感觉很好,真得很好!我觉得还可以更好。有些问题确实该值得注意。比如语言问题。尽管有同声传译,但翻译的不流畅,甚至有不准确之处。其中有一场,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院长伊恩·托伦斯先生对话,中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成先生就给指出来,后来,成先生干脆自己翻译。哲学文本抽象概念多,给翻译带来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自说自话,各说各的,那不叫对话。对话真难,连坐在一起,都“对”不准,两个民族的人长期不在一起,甚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隔阂你就可想而知了。

    再是,都有点急,因为大家憋得太久了,都想说,以最快的速度说,多说,可是,时间有限,每人8分钟,根本不够,而消化起来却需要时间,这种按捺不住的心态,也影响了对话质量。第三,对话双方还是都有点客气,你说儒家文明多么多么好,我说基督教文明多么多么好,大而化之,这样不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交锋。就像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说的,对话就得互相“攻击”,这样才能出火花,逆耳之言,谁听着也不舒服,但清醒地想想,还是逆耳之言有价值。第四,年轻学者有点少,老学者学富五车,值得钦佩,但中青年学者如果缺席,声音里就缺种“嫩”的枝叶,如果有几个年轻人跳出来,那会是个什么样子?赵启正主持的时候,就专门说,希望山东的大学生跳出来提问,可应者寡。山东大学的陈炎先生坐不住了,他站起来提问,我为他鼓掌。

    不过,论坛对话再难,也开始了。只要开始,就能走下去。诚如于丹所言,这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只要坐下来,就能对出智慧来。现在的心态是,不要着急,我期待着尼山有朝一日像博鳌一样名满天下,甚至要超过博鳌,但一切要慢慢来。我甚至想,为了更好的对话,可不可在对话现场来点酒,不管是白酒,还是红酒,只要是让嘉宾放松下来就可以。其实,任何问题,不可能通过一次对话,就能解决的,我们还有好多事情去做。

    我期待着第二届尼山论坛的召开,也期待着我尊敬的孔繁轲先生继续发布新闻,希望他在用普通话主持前,最好用尼山的方言,说上那么一小段话,让中外记者大体触摸一下孔子的乡音。另外,千万别着急,慢慢地从老孔家说起,这才自然。说穿了,对板着面孔的人,大家都不喜欢。你看人家赵启正主持的,顺手拈来的语言,都带着棱角,那叫风度。

    这次论坛,我感到很痛苦,痛苦自己没有学好外语。没有语言准备,就没有资格对话。听不懂采访对象的话,是一个记者的耻辱。另外,还痛苦自己没有很好地对儒耶文化传统进行研究。所以,这次论坛,我个人有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先把英语捡起来。尽管成不了学者型记者,但我想朝这个方向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