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逄春阶
逄春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373
  • 关注人气:1,2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机器为笔的报人

(2010-08-19 08:42:57)
标签:

报人

文化

分类: 专访

      以机器为笔的报人

 

本报记者   杨学莹 逄春阶

  大众日报上不见他的名字,但每一张报纸都与他有关;34年如一日,他以印刷机器为笔,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大众报人的行列里。他,就是大众华泰印务公司(大众日报印刷厂)总工程师万向东。

 

  “设备装好了,比看着自己的孩子还高兴!”

 

  身材瘦削、一身蓝工装,口袋里揣一副油渍渍的白手套,初见万向东,他正在车间里和德国工程师研究方案,身后3层楼高的高宝宽幅印刷机就是他们刚刚吊装完成的作品。

这是老万平生第 7次组装印刷机了。只是这次他遇到了一个“庞然大物”:价值1.1 亿元人民币,在德国汉堡整整装了两船,从黄岛港用50多辆大货车才拉来。

在万向东的指挥下,只用了 35 个工作日,这个“大家伙”硬是在不到机身面积2倍大的狭小空间里组装了起来,还没耽误周边印刷机正常印报。连德国工程师斯蒂芬·托玛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是我遇到的最难的一次吊装!”

“一寸一寸地往上吊,我都不敢在现场久看!”大众华泰印务公司总经理高金华说,“一个印刷塔几千万啊,礅一下就废了。最险的一次,折报机距离龙门吊两侧钢梁不到1厘米!”

 

  老万 55 岁的人了,在这样紧张的环境里,每天7 30 到厂,一干就是 11 个小时。“这都不算什么。设备装好了,你来回端详端详,比看着自己的孩子还高兴!”他平静地说。

其实,对老万来说,这“第七个孩子”在德国诞生之前,每一个部位都在他的脑海里不知构思过多少遍了。“从招标、谈判开始,他几乎夜夜失眠,半夜起来喝水、上网查资料。”万向东的老伴袁秋云说。

在万向东的电脑里,记者看到了标书最重要的内容“购货范围和技术描述”,仅送纸部分的描述就达19条,限定非常详细。 老万说,为这几页纸,他和同事们反复斟酌了15天。

心里有底了,万向东从容地走上了谈判桌。50多场、300来小时的艰难谈判,他负责全部技术条款,成了亿元投资的重要把门人。

 

    “他戴着手套画图,还生怕把图弄脏了”

 

  老万自称30多年干了6个字:拆了装、装了拆。胆大心细的他看到机器眼就发亮。

进口印刷机“环球70”的送报龙骨原来是“拧麻花”形的,报夹经常坏,一换就得半小时,报纸时效大受影响。2009年,老万领着技术人员琢磨来琢磨去,把“麻花”捋成直线,设备故障大大减少,报纸时效一下子提了上去。

 

  设备使用中哪儿出现问题,老万都敢碰。版夹弹簧常坏,他和同事们改成窄缝扣版;轴承点供油易堵,他们改成淋油方式;最传奇的一次,是他们用摩托车链条轮取代印刷机上的齿形带,原本三两个月就坏,这回一用就是11年。

其实,老万并非科班出身。1976年,他21 岁刚进大众日报印刷厂时,只是个高中毕业的返城知青,就是凭着一股钻劲儿,他一步步成了拿过山东印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专家。

直到现在,老伴袁秋云还记得当年他在13 平米的家里“捂灯夜读”的情景。 1983年,厂里引进“湖南大胶印”, 28岁的万向东作为5人安装组最年轻的成员,去湖南学习了100天。他意识到自己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回来就报了电大班,学开了机械制造。

这一学就是5 年。为了收看课程,当时月工资才30 多元的他咬咬牙,花1030元买了台金星牌14寸彩电,又花400元买了录音机。“经常见他在院子里一边看孩子,一边拿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和万向东同时进厂的同事梁勇说。

1988年,要搞毕业设计了,老万的右手却被印刷机挤了。 皮肉外翻露出了骨头, 4个指头缝了40针。袁秋云说:“他戴着手套画图,还生怕把图弄脏了。”

对万向东的钻劲儿,女儿万菲最有体会。“ 有不会的题问他,他带着我不研究透了不睡觉。而且还得研究出好几种方法才行。”万向东进厂时的师傅颜承运也印象深刻:“调墨色,他能拿着报纸蹲在机器上,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调,一琢磨就是半天。”

他像海绵,吸收着一切有用的水。1992年,报社头一次上进口印刷机,万向东作为安装负责人去日本学习,震惊于两国印刷科技的巨大差距,回来报了英语大专;当上了公司副总经理,他接着读了经济管理本科;计算机刚兴起,很多年轻人还不会,他自己先鼓捣会了。现在的印务公司厂房,就是他2001年用电脑设计出来的。

“没觉得苦,我喜欢这个行当!”

 34 年前,作为下乡知青的万向东从兖州返城,进入大众日报印刷厂,当上印刷工人,从此一头扎进了“墨斗”里。

“有一次,我去厂里找他,同事把他叫出来,我都认不出来了:满头满脸都是油墨,只有牙齿还是白的!”袁秋云笑着回忆起他们谈恋爱时的情景,“直到现在,我也没让他和过一次面。”

那时候,干印刷不仅脏、累,还有危险。 化铅浇版、 穿纸、 擦辊子,烫脚、挤手、中铅毒是常事。老万也在机器上伤了腰、挤了手,但他从不后悔:“没觉得苦,我喜欢这个行当!”

记者看到,在大众华泰印务公司车间西北角,环球70印刷机机尾处的两根立柱间,装有一根离地面 2 米多高的钢管。工友们都知道,这不是印刷机的任何部件,而是专给老万安装的“小单杠”。

老万的腰年轻时装机器挫伤了,针灸、蜂毒、刮骨,什么招都使过,一年到头扎着带竹板的腰带。2002 年装70 机时,他刚刚做完手术在家躺了3 个月。听说装机,他自告奋勇来到现场。为了让他腰疼时能拉一拉腰椎,心疼他的工友们为他安装了这根钢管。

 

  现在,“小单杠”还在那里,没人舍得拆掉他。老万也挺着病弱的脊梁,安装了一台又一台的机器。而随着这些机器的投用,报纸的版面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精美、 上市更早了。

老万干起活来非常投入、忘我。工友李树军还记得,装70机烘箱时,需要从离地十来米高的窗口往里穿电线,当时已是副厂长的他第一个爬上梯子,翻进窗,站到凳面宽的线盒上,背贴着墙愣是穿了1 个多小时,看得大伙直冒汗。 老万自己却不以为然:“这有啥,我又不恐高 !

有一次,下着大雪,老万下夜班坐公交车去给母亲过生日,竟然在车上睡着了。在终点站被司机叫醒,再踏雪走回母亲家,宴席已经开始了。

老万当了15年副厂长、副总经理,上班第一件事还是钻到车间看他的机器。他说,这就跟老农看不到他的庄稼心里不踏实一样。“有问题随时找他就行。技术资料他全给你看,创制的配件他帮你画图。”1997年进厂的环球75机长王淑海说,很多同事不叫他“万总”,而叫“ 万老师”,而跟他一起进厂的几个工友,一直是“ 万儿”、“ 万儿”地叫他。大众报业集团社委、曾任大众华泰印务公司董事长的张军说:“当一个人确立了‘业务立身’的目标,就会把乌纱帽的大与小看得轻了,就会把名与利看得淡了。老万就是这样的人。”

在万向东的带动下,大众华泰印务公司一大批年轻人成长为业务能手。比如王淑海曾带的 70 机组近年荣获山东省“青年突击队”、省直“青年文明号”称号,王淑海本人2008年在全国首届印刷职工技能大赛中获职工组第 15名、报业组全国第 6名,去年还拿了科印网全国征文奖。

墨色常新鬓已霜。万向东仍然记得当年叫班老人的夜半铃声,记得融化铅版的火光。出报就是命令,尽管他们的名字不能留在报纸上。

翻着发黄的大众日报合订本,油然而生敬意。从粗糙的创刊号,到今天精美的彩版, 71年来报纸在一期期叠加,印报人的身影也在叠加——从战火纷飞的印刷所到现代化的印务车间。正是一代代像万向东这样的大众报人,凭着敬业、勤奋、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这张全国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才能永葆青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