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光:藤柳编出世博奇缘
(2010-07-23 09:14:33)
标签:
西班牙馆文化 |
分类: 专访 |
世博园内的西班牙馆,“身披”藤柳编外衣,状如大花篮,格外醒目,别致的设计,让女设计师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享得大名。而编织西班牙“花篮”的山东农民孙建光和他的乡亲们虽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们也为参与了“一件大事”而自豪。
孙建光:藤柳编出世博奇缘
本报记者 张海峰
孙建光的三和工艺品厂开在村旁的一所废弃的小学校里,东边的屋前还放着几片废弃的藤柳板,孙建光说,这就是西班牙馆外墙所用材料——外框架是较粗的藤条,中间填充以杞柳条制成的编织物。
可是耳目一新的设计,要付诸实施,却困难重重。当时,负责施工的中建八局工程技术人员拿到图纸后大吃一惊。
“以前从没造过这样的建筑,我们光是研究图纸就花了几个月,和设计方的邮件往来不下6000封。”负责西班牙馆项目的建工八局项目经理韩淼兵说。
为寻找藤编高手,他们跑遍了广东、江浙和上海,最终把目标锁定在有“中国草编之乡”之称的山东省博兴县。
去年7月的一天,孙建光到博兴锦秋街道办事处去办理结帐业务,一个常年在上海的老客户李华江给他打电话,说请他到西一村姜文三家做个柳编样品。
“李华江是领着承包商朱昌业来的,请人编了一天,结果没相中,才找到了我。我就叫上我姐夫和姐夫的侄子去了,看了图纸,轻轻松松编了三个样品。发到了上海。当时,他们没说让我干。”孙建光说。
三、四天后,上海方面打电话,请孙建光到上海去编。正患感冒、从没到过上海的孙建光跟柳编能手贾新村坐着火车到了朱昌业家,朱家开着昌业藤器有限公司,孙建光和贾新村又照着图纸,埋头编了两天,编出四个样品,拿给西班牙专家看。
没想到,从上海回到博兴一周,上海方面再次让孙建光去。西班牙专家要亲自看着孙建光编。“十几个西班牙人盯着我编,简直就是考试啊,编了一天,编完后,西班牙馆项目主管伊格·佩拉萨朝我伸出大拇指。”
就这样,来回倒腾了三个月,承包商朱昌业跟孙建光签了合同,中建八局跟朱昌业签了合同,西班牙馆项目主管跟中建八局签了合同。
待到10月底与上海方面签约,距离交货只有三个多月时间了,所有的人都为孙建光捏了一把汗。为了按时交货,孙建光从本村和周边找了40名柳编工人,又从南方高薪聘请了几名藤编工人,加上干其他磨光、防腐、上色等工序的工人有近百名之多。
除了藤条是进口,柳条是孙建光在当地和临沂等地采购。有了原料,他和几个技术骨干天天研究对方提供的图纸,手把手的教工人编制,为了加快进度,他自己琢磨制成四台藤条编织平台,工人的效率大大提高。到今年1月,8500多块藤柳板终于如期完成,耗费藤柳120吨。
按照合同,款到发货,承包方说钱比较紧张,能不能先把货发过来,孙建光二话不说,就联系了10辆17米长的大货车,把编好的藤柳板有条不紊地装车,每块都有独立的编号,从形态、颜色上划分成27个种类。“一块块摊在地上逐一剔取,摁胳膊数腿,对号入座,不敢有半点疏忽大意,因为稍有不慎就得全部从头再来。装在车上,这是些一点就着的柴火啊,那几天晚上每天晚上都盯着,怕有闪失。”
运到上海后,已经快过春节了,承包方的工人都回了家。没人安装怎么办?承包商恳求孙建光,能不能让山东的工人来干。孙建光有些为难,但还是答应下来,苦口婆心回家召集了十八个乡亲负责安装。
记者在崇德村,看到很多家门口放着一个两三米长的水泥槽,“这是泡柳用的。”村支书王胜荣说。往前走,我们看到村民杨广西正把20多个柳编的“沙发椅”往一辆三轮车上装,记者凑了上去问,结实不结实?杨广西随手拎一个放在记者面前笑,“你使劲踩,破了这车上的都给你。”杨广西一个月能做三十个“沙发”,挣千数块钱。
孙建光的姐姐孙爱华家住本村,她笑着说,二十多年前自己十六七岁,那时候就跟着县城和兴福镇工艺美术品厂的老师傅学编柳,回到家小她三四岁的孙建光老缠着自己学手艺,却没想到自己这个弟弟的柳编竟然上了世博会。看得出姐姐很为弟弟自豪,话说间透着一股子高兴劲。
孙爱华说,其实编柳是一份很苦的行当,小时候编柳都在阴暗潮湿的“地窨子”里编,长年编柳的人往往得上了关节炎,自己现在膀子上还贴着膏药。由于看孩子孙爱华已经很少编柳了,她指着以前编的一个沙发说,编一个用一天,能卖90多元,挣个四五十元,但编了一个,累得就连续几天不想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