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建光:藤柳编出世博奇缘

(2010-07-23 09:14:33)
标签:

西班牙馆

文化

分类: 专访

世博园内的西班牙馆,“身披”藤柳编外衣,状如大花篮,格外醒目,别致的设计,让女设计师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享得大名。而编织西班牙“花篮”的山东农民孙建光和他的乡亲们虽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们也为参与了“一件大事”而自豪。      

孙建光:藤柳编出世博奇缘

 

本报记者 张海峰  逄春阶  通讯员陈彬   安雷生

 

     7月15下午,顶着急雨,我们来到博兴经济开发区崇德村,一个光着膀子的中年汉子跑出来,雨点敲打着他那古铜色的脊背,这个敦实汉子就是38岁的孙建光,他微笑着伸出手:“快屋里坐!”这双藤柳编巧手,握上去很硬。

 

                       三编样品终过关

 

孙建光的三和工艺品厂开在村旁的一所废弃的小学校里,东边的屋前还放着几片废弃的藤柳板,孙建光说,这就是西班牙馆外墙所用材料——外框架是较粗的藤条,中间填充以杞柳条制成的编织物。

  床下一个箱子里放的是西班牙馆及外墙的各种图纸,该馆的设计在未建成前已经获得了世界建筑节“未来建筑”大奖,据说在上海有人想用上万元购买这些图纸,孙建光说,这些图纸很有价值,看到它们就想到了设计师的创意,复古又创新,真是值得好好琢磨。

可是耳目一新的设计,要付诸实施,却困难重重。当时,负责施工的中建八局工程技术人员拿到图纸后大吃一惊。

“以前从没造过这样的建筑,我们光是研究图纸就花了几个月,和设计方的邮件往来不下6000封。”负责西班牙馆项目的建工八局项目经理韩淼兵说。

为寻找藤编高手,他们跑遍了广东、江浙和上海,最终把目标锁定在有“中国草编之乡”之称的山东省博兴县。

去年7月的一天,孙建光到博兴锦秋街道办事处去办理结帐业务,一个常年在上海的老客户李华江给他打电话,说请他到西一村姜文三家做个柳编样品。

“李华江是领着承包商朱昌业来的,请人编了一天,结果没相中,才找到了我。我就叫上我姐夫和姐夫的侄子去了,看了图纸,轻轻松松编了三个样品。发到了上海。当时,他们没说让我干。”孙建光说。

三、四天后,上海方面打电话,请孙建光到上海去编。正患感冒、从没到过上海的孙建光跟柳编能手贾新村坐着火车到了朱昌业家,朱家开着昌业藤器有限公司,孙建光和贾新村又照着图纸,埋头编了两天,编出四个样品,拿给西班牙专家看。

没想到,从上海回到博兴一周,上海方面再次让孙建光去。西班牙专家要亲自看着孙建光编。“十几个西班牙人盯着我编,简直就是考试啊,编了一天,编完后,西班牙馆项目主管伊格·佩拉萨朝我伸出大拇指。”

就这样,来回倒腾了三个月,承包商朱昌业跟孙建光签了合同,中建八局跟朱昌业签了合同,西班牙馆项目主管跟中建八局签了合同。

 

    3个月耗费了120吨藤柳条

 

待到10月底与上海方面签约,距离交货只有三个多月时间了,所有的人都为孙建光捏了一把汗。为了按时交货,孙建光从本村和周边找了40名柳编工人,又从南方高薪聘请了几名藤编工人,加上干其他磨光、防腐、上色等工序的工人有近百名之多。

  “柳编工人吃住都在这里,俺专门雇了个厨师,买了两口锅和十几个上下摞床。大家各自埋头编,计件,三天一付钱。吃饭时,吹哨子,有的一边吃一边编。每人每天编织两片。大伙三个月光吃馒头就吃了1万块钱的。”孙建光说。

  孙建光的父亲孙连兴负责泡柳,藤条柳条不经过任何染色,用开水煮5小时变成棕色,煮9小时接近黑色。“每天晚上10点钟摁上一锅,到第二天早晨4点钟起来,烧火,再摁上一锅,天天这样。”孙连兴说,“忙起来就不觉得累了。俺这孩子就怕到期完不成,给人耽误了。”

  柳条防腐处理,要到一百多公里外的潍坊,孙建光去了30多次,风雨无阻。“有一次下大雪,汽车暖风器坏了,车内窗玻璃上结了冰,我就用两手捂,把冰融化,让司机能看清前面,一路不停地捂,两个小时,手都麻得好像不在胳膊上了。”

   听说孙建光干的是世博业务,堤上村的孟庆武,专门帮着来打木架,严格把关藤柳尺寸,竟将开着的木器厂临时关了。

除了藤条是进口,柳条是孙建光在当地和临沂等地采购。有了原料,他和几个技术骨干天天研究对方提供的图纸,手把手的教工人编制,为了加快进度,他自己琢磨制成四台藤条编织平台,工人的效率大大提高。到今年1月,8500多块藤柳板终于如期完成,耗费藤柳120吨。

 

                   春节都在工地上

按照合同,款到发货,承包方说钱比较紧张,能不能先把货发过来,孙建光二话不说,就联系了1017米长的大货车,把编好的藤柳板有条不紊地装车,每块都有独立的编号,从形态、颜色上划分成27个种类。“一块块摊在地上逐一剔取,摁胳膊数腿,对号入座,不敢有半点疏忽大意,因为稍有不慎就得全部从头再来。装在车上,这是些一点就着的柴火啊,那几天晚上每天晚上都盯着,怕有闪失。”

运到上海后,已经快过春节了,承包方的工人都回了家。没人安装怎么办?承包商恳求孙建光,能不能让山东的工人来干。孙建光有些为难,但还是答应下来,苦口婆心回家召集了十八个乡亲负责安装。

 “一直干到年三十,初一歇了一天,接着干。”孙建光的妻子薛玉娥说,她一直跟着丈夫干到完工。

   “人家的孩子过年往家奔,俺孩子却往外窜。”孙建光的母亲赵梅芹说,“过年是俺老两口和两个小孙女一块过的,守着小孙女格格,不敢提她妈,一提就哭。他们在上海呆了三个月啊,真是撇家舍业的。”他们的一辆车进出世博园三个月跑了15千公里,四个车轮子换了一遍。

  很遗憾,我们没有采访到女设计师贝纳德塔,但我们的同行解放日报记者是这样写的:“端着一杯咖啡,静静地站在西班牙馆的2楼。明媚的日子里,感受阳光穿透藤条板,映射出地面的五彩斑斓;雨中,这柔软的建筑依然那么美。一伸手,似乎就能碰到她的心,或温暖,或孤独。采访那天,是贝纳德塔第一次站在自己的作品里,与那么多的中国观众一起分享。站在楼上,望着川流不息的游客,贝纳德塔轻轻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分毫不差。”

   不知贝纳德塔想到没想到山东博兴的农民孙建光们,如果她有心,一定会注意到孙建光们那透着灵气的眼神,那一双双略显粗糙的巧手,一定会为他们憨厚的笑容所感动。

 

                    姐姐是自己的师傅

 

记者在崇德村,看到很多家门口放着一个两三米长的水泥槽,“这是泡柳用的。”村支书王胜荣说。往前走,我们看到村民杨广西正把20多个柳编的“沙发椅”往一辆三轮车上装,记者凑了上去问,结实不结实?杨广西随手拎一个放在记者面前笑,“你使劲踩,破了这车上的都给你。”杨广西一个月能做三十个“沙发”,挣千数块钱。

孙建光的姐姐孙爱华家住本村,她笑着说,二十多年前自己十六七岁,那时候就跟着县城和兴福镇工艺美术品厂的老师傅学编柳,回到家小她三四岁的孙建光老缠着自己学手艺,却没想到自己这个弟弟的柳编竟然上了世博会。看得出姐姐很为弟弟自豪,话说间透着一股子高兴劲。

孙爱华说,其实编柳是一份很苦的行当,小时候编柳都在阴暗潮湿的地窨子里编,长年编柳的人往往得上了关节炎,自己现在膀子上还贴着膏药。由于看孩子孙爱华已经很少编柳了,她指着以前编的一个沙发说,编一个用一天,能卖90多元,挣个四五十元,但编了一个,累得就连续几天不想编了。
     孙爱华的丈夫贾吉光同样是个老实巴交的农家汉子,也是柳编高手,最初西班牙馆所定的样品就是贾吉光和孙建光一起编的,记者问两人的手艺谁更好,两人却互不服气。

  根据记载,博兴柳编已有超过800年历史,明清期间,兴福、曹王镇一带柳条编织筐、斗、簸箕等用品的技术广为传播,一王姓青年,他用柳条编制的筐、篮、篓、箢等器具,巧夺天工,人称‘王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术大师韩美林、中央美院副院长侯一民、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及石可、乍启典、张雷白等多次来博兴传艺讲学,至今对鲁北一带的民间手工行业存有重要影响。

  今年5月,“博兴柳编” 经文化部评审认定,从全国313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统计,博兴县目前草柳编企业有30家左右,均以出口为主,今年前5个月共出口1170万美元,占全县总出口额的10.4%

   崇德村村支书王胜荣说,孙建光的柳编上了世博会后,成了村里的名人,在他的带动下,大伙编柳的热情也有很大提高,连柳条的价格今年也比以往涨了一倍,前两年村里已经没有人种杞柳,现在村北又种上了一大片。

  “我就是后悔上学上少了,才小学毕业。这次参与世博,开阔了眼界,长了不少见识。”孙建光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