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把自己的光芒收割进家谱
(2010-05-05 09:20:07)
标签:
《旱码头》娱乐 |
分类: 观星 |
——一瞥电视剧《旱码头》
一边看剧,一边脑子开小差,耳边仿佛传来古齐国奋进的嗒塔马蹄之声。旱码头,为什么是周村,而不是曲阜?可否这样讲,齐文化土壤能让旱地“长”出码头,让财源如黄河长江般滚滚而来。但毕竟是旱地,旱了上千年的几近板结的土壤需要启蒙,需要唤醒。无疑,作为齐地孕育出的才俊杨瑞清身上隐藏着齐文化的基因,他的能量潜伏在内心,潜伏得很深很深,好多如杨瑞清一样的人,也这样潜伏着,最后终老于乡野,带着没有消耗的能量走进坟墓,或者把自己的光芒收割进发黄的家谱中,让子孙把玩。杨瑞清是幸运的,他生逢其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上海,这时,他身上的齐文化基因被现代文明激活了,点燃了,照亮了。杨瑞清跳出了为老杨家光宗耀祖的惯性思维,视野抵达了地球的另一端,齐人的智慧之光尽显。
当他把现代商业理念空降到周村的时候,有着重工商、兼义利文化传统的父老乡亲们却无法接受,于是先进与落后,保守与开明互相交织,甚至血腥厮杀。比如建发电厂,就有人反对,我们祖宗 2000多年没有电灯,不照样活得好好的吗?当电灯亮了的时候,竟然有人拿着烟袋锅去点烟,点不着,就把灯泡敲碎了。那些一度死死赖在旧体制下不走的人物,如崔广新、王新成等,咬牙切齿地要跟新派人物斗,但斗有何用,本事再大也斗不过潮流,在潮流面前,你不走也得走,走晚了就被淹没。《旱码头》可圈可点处在于,它不是对周村商埠文化发展历程的简单反映,而是通过几个商人描摹出中国大变局下普通人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痛苦。连开放的齐地开埠都要如此艰难,遑论其他更加保守的地方。
我们的好多影视剧,一直有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对市场经济或多或少有一种偏见,编剧对于市场经济、对于企业和商人的巨大作用,对于个人财产的神圣性,都缺乏基本的认识,于是在设计情节上,往往把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等现象简单归结为金钱作祟,进而归罪于市场经济。不可否认,不健全的市场经济有这样那样的弊端,有些现象还令人发指。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市场是自由的保证,没有市场就没有自由。在人不可能孤立生活的时代,自由、民主、平等都需要市场。道理很简单,就我们生活的现实而言,权力的有形掠夺和无形掠夺都是存在的。”(引自李新宇《市场经济与人的自由》)让我欣喜的是,《旱码头》有个始终如一的主题贯穿着,那就是主人公坚决反对“奉旨经营”,坚决反对市场垄断,可以说,这个主题活画出了融入了现代元素的齐文化之魂。电视剧通过杨瑞清的商业行为,形象地显示出了市场的力量。无论是办缫丝厂还是办茶叶批发,都必须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在市场面前人人平等,谁也没有特权。市场经济成了一种尺度,是公民走向自由的尺度,是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全面发展的尺度。只有尊重市场的力量,一个人作为个体和主体才有能量,才能自如地在“码头”的吞吐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市场的力量,塑造着每一个人,也强力推动着杨瑞清们走出封闭、狭隘的阴影,在开明商人身上,已经很少看到皇帝崇拜和奴才意识,不再是精神侏儒。顾知县到任周村,摆谱,自己还专门挂了一列车厢,要周村的商人都去火车站列队迎接。当一个洋人问等候着的商人杨瑞清:“是接你们的国王吗?”杨瑞清很蔑视地回答:“接的是国王的姐夫!”
开放包容、求新求变的“齐风”跟“洋风”对接了,周村跟世界对接了。《旱码头》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了历史的本质真实,它必然也将对当代社会有启示意义。其实,关于“旱码头”的故事还可以继续换个角度讲,凭齐人之智性思维,一定越讲越精彩!就像周村烧饼一样,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胎记”。
最后我向《旱码头》的编剧、赍志而殁的 陈杰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