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话”是稀缺资源
(2010-04-14 17:58:47)
标签:
本山娱乐 |
分类: 观星 |
赵本山说:“在公司,周围的人天天都说好话,我今天就想听‘坏话’和真话。我永远感谢让我经受磨难的人和给我批评的人。”天真的曾教授信以为真,当面开腔批评赵本山的剧缺乏“历史进程中本质的真实”,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扁平化、不够典型,没有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赵本山听着就有些坐不住了,立即反驳:“这位教授提到的农村生活,我想知道,您熟不熟悉农村生活?农村到底什么样?您去没去过?您体验过吗?如果没有发言权的话,那考虑好再说。我来是想找一服对我有好处的药,别给我开一服药我吃了就死的。我想找一个好医生,不是假医生。我想吃良药,不希望吃毒药。”研讨会一时陷入尴尬。
赵本山你有话在先,就是要听“坏话”和真话,也就是听听“人话”。可是人家开口说了,你又不舒服。潜台词是人家是“假医生”,说的话是“毒药”。责任在谁?你不爱听,你就别放话啊,放话了,又出尔反尔?还算个男人吗?咱暂且不论人家教授说的在不在理,单就你这做派,简直是痞子来头!足以让人寒心,没有雅量,还想装有雅量的人,徒增笑耳!
我认为曾教授说到了点子上,点到了本山剧的死穴,但说得还比较委婉,还应该更狠一点。我佩服曾教授,现在说句“人话”多难啊!君不见,一个个文艺作品讨论会,开得都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研讨研讨,本来是有优点说优点,有缺点说缺点,优点保持,缺点改之,这很正常啊。可是研讨会往往就一边倒了,评论家拿捏着,惟恐说了什么得罪人的话,破坏了会议的和谐。难道是集体遗忘了“和而不同”的古训吗?没有。我就问过一个评论家:“艺术境界真那么高吗?”评论家笑着说:“大家一起乐和乐和嘛,认得什么真呢!”
不喜欢听“人话”,那就是喜欢听鬼话,假话,套话、空话、大话,听得晕晕乎乎 ,听得舒舒服服,在别人眼里,我原来有这么多优点,我的形象原来这么光辉啊!唉!一切神,都是这么造出来的,赵本山不爱听“人话”,也是在造神!因为他看惯了笑脸和鲜花,听惯了掌声,偶尔有什么不顺耳的,不顺眼的,就首先考虑是别人错了,是别人的境界不高,所说的一切都是在污蔑我,是在嫉妒我,是在败坏我的形象!于是一言九鼎,惟我独尊 !这不就是神吗?东方笑神,就是这么造出来的。
要我说,在当下,最缺的是什么?不是财富,不是金钱,不是友情,而是“人话”,是人说的话,是带着温度的真心话。现在的娱乐圈里,说“人话”的越来越少,说鬼话的越来越多,说鬼话不脸红,被认为是一种高素质。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根子在有人不喜欢听人话,特别是类似赵本山这样的“伪农民”拒绝听。
我到某县采访,听到一个笑话。某副局长一天到县领导办公室,简单寒暄后,就开始奉承领导:“您一个人干了五个人的活啊,您看您为咱们县旧城改造、工业发展,累得都这样了。怎么这么不照顾自己?你干得这么优秀,让人家下一届怎么干?”领导一开始还是清醒的,忙说:“不能那么说,不能那么说。”某副局长一拍桌子,更生气地大声说:“怎么!你官大了还不让人说真话了!”竟然眼里充满了泪水。领导一想,是啊,我这几年,确实干了一些事,人家句句是实话啊,说明大家爱戴我,奉承话纪委又不查,于是欣然受之。这个副局长说话的方式,当地人用个非常形象的词来命名:“熏”。“熏”是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的意思。比如烟能把白墙熏黑了,同理,那些半真半假的奉承话,也能把人给熏晕了。
人话是稀缺资源,正因为稀缺,我们当珍惜才对。本山老土,拿着黄金当土坷垃。我原来对他还有巨大期待,但现在看来,没戏了。诚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刘晔原指出的,赵本山翻越了春晚、电视剧和二人转“三座大山”,却翻不过“文人”这座小山,“全国上亿人甚至十几亿人都喜欢赵本山,但只占少数的专家文人这座山为什么翻不过去?您的作品缺少绕梁三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