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的星星都是沙
□逄春阶
“漫天的星星都是沙”,这是文友普珉博客的名字。岁尾整理资料,梳理文艺界去世的明星,这句话又跳入了我的脑海:漫天的星星都是沙。
70 岁以下的就不数了,他们的离去,让人格外伤痛。70岁到80岁的有3位:73岁的沙僧扮演者闫怀礼,78岁的表演艺术家林连昆,79
岁的文艺评论家李子云。 80 岁到 90 岁的有
9位:81岁的肖像画家李琦,82岁的相声演员李文华、表演艺术家李丁,85岁的武侠小说家梁羽生,86 岁的作家林斤澜, 87
岁的作家舒芜、 诗人绿原,89岁的历史学家唐德刚、书法家魏启后。90岁以上的也有
9位:92岁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马少波,93岁的漫画家丁聪、哲学家任继愈、电影表演艺术家顾也鲁,95岁的话剧表演艺术家欧阳山尊、电影表演艺术家钱千里、翻译家杨宪益、收藏家王世襄,98岁的学者季羡林。
我提到的这些明星,都很著名、很杰出,不必再刻意强调。所以,我把他们前面的“著名”“杰出”都删去了,“大师”“泰斗”“中国话剧界‘活化石’”“中国电影‘活档案’”等字眼也统统删去了,“副校长”“馆长”“所长”“会长”“主编”“主任”等官衔也删去了。我觉得删繁就简,最好,像三秋树,干干净净,一目了然。现在什么都太虚,虚得无边,夸大其辞的多,水分多,干货少。
媒体众生喧哗,去世一个老人,就用“
痛失巨擘”“日月同悲”“江河垂泪”等巨大字眼,热热闹闹,报纸要弄特刊,电视要弄特辑,网络要弄视频,然后期待着下一个老人的噩耗,再来一遍热热闹闹。他们的去世,让媒体有了事干,然后出纪念文集,出光盘。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坐下来看呢,现在,能耐着性子,坐下来看的,大概只有股市行情了。
而跟那些名人有关的亲属、弟子、再传弟子们,只要是有点瓜葛的人,就都出来接受采访,或撰写纪念文章。有的悼念文章确实是有感而发,但有少数的文章,纯粹是有傍名人抬高自己之嫌。那些很肉麻的话,不知怎么能说得那么顺溜,反正是死无对证,大家也就不去计较,马虎着过去了。
死者为大嘛!
去年8月5日上午,我在济南拜见曾经执导了《战争让女人走开》、《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等多部电影的导演庄红胜,想请他谈谈刚刚去世的同是上海电影厂的著名电影人钱千里。庄先生已年过花甲,很率真,说是跟这样的老前辈接触极少,他进厂时,钱老就不拍电影了。大都是在殡仪馆见,有些电影人去世了,钱老也去送别,见了面点点头而已。我当时拿了一张中央级的大报让庄先生看,上面有篇专访,某某谈了钱千里,庄先生说:“这个人怎么能谈钱老,年龄够不上,不靠谱。照他这样,我也能谈,比如我说,有一次,钱先生跟我说,小庄啊,你拍的《战争让女人走开》
不错啊,你很有潜力,坚持下去,必有大出息!哈哈,我也能编。
如果你们记者就这样写出来,不是以讹传讹嘛!我如果说了,就比放屁还臭!”庄先生没有侃侃而谈,不熟悉就是不熟悉,有一说一。他是个明白人。
其实,漫天的星星都是沙,满眼的明星都是人。
留下的终归要留下,失去的终归要失去。几年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给他建故居。贾平凹倒不糊涂:“我要是个大人物,现在没人给你修,以后也会有人给你修故居。如果你没做出什么成就,就是现在修了,过后还得给你扒掉。”诗人济慈曾有这样清醒的墓志铭:“这里躺着的,是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一切浮名,随风逐波而去……
应该说,那些谢世的明星都留下了珍贵东西,我所说的珍贵的东西,不是指季羡林老先生留下的值钱的玩意儿,而是精神上的东西,但大家都没有了去捡拾的兴趣,浮躁着,如无根之苗。而经常留意的,却是好多的浮萍。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不必去在乎媒体或者别人的解说,自己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味,别人的眼睛长在自己身上,会误导。有时,自己静静地看看那些远去的老人的身影,觉得他们的活法,潇洒,浪漫,诗意,挺好!不必刻意去记住他们。偶尔,就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