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赫·米勒与爱伦·坡

(2009-10-14 11:33:09)
标签:

赫·米勒

文化

分类: 观星

                 赫·米勒与爱伦·坡
                                    ——观两颗文学明星
                                                     逄春阶
   最近娱乐明星的作为乏善可陈。倒是有两颗文学明星引人瞩目。一个是德国小说家赫·米勒,一个是去世160年的美国小说家爱伦·坡。前者成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因许多读者未知其详,故得奖让多人惊叹。后者有后人给他补办“葬礼”,迟来的哀荣,让人唏嘘。
   《世界文学》杂志我订阅了20年,上面刊登的每篇文学作品都看过,至少是浏览过。我肯定看过2003年第5期上的短篇小说《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德国女作家赫·米勒写的,但没有留下深刻印象。现在赫·米勒获诺贝尔文学奖了,我到书架上找出这篇小说,重新看。一遍不行,看了两遍。觉得写得很美,尤其是那开放式的结构,任你驰骋自己的想象,当然,还有诗意的语言。
    但我马上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阅读上的势利眼,如果她没获奖,我还能再突然找出来看吗?这让我感到苦恼。我现在觉得米勒小说写得好,是不是因为米勒身上多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标签?我深深地怀疑自己的鉴赏力!赫·米勒是真好吗?我说不准,起码当时没引起我的震撼。但是现在看怎么觉得好了呢?是当时没有意识到好吗?也许恰如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阿克曼说的:“她不被人注意没关系,多年来诺贝尔奖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不被人注意的杰出作家被人注意。”
    奖项能加重文学本身的分量吗?外在的东西肯定要干扰本质。我常常感叹,有时鉴赏艺术不如盲人,盲人听觉、触觉是特别灵敏的,他没有视觉干扰,而听觉、触觉是其主要感知方式。当然盲人也可能以偏概全,盲人摸象就是。怎样才能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怎样才能既盲,而又不盲呢?难!文学鉴赏,难!
    惟有时间这把镰刀,能收获到文学的饱满颗粒。爱伦·坡去世160年后“补办”葬礼就是明证。今年10月11日,爱伦·坡逝世时所在的城市巴尔的摩又重新为他举办了一次与他生前名望相匹配的葬礼。他凭什么?不是显赫的地位,不是金钱,就凭他的影响力。1849年10月3日,一身邋遢的爱伦·坡被发现游荡在巴尔的摩一家小酒馆外,他神志不清,似乎还有被人打伤的痕迹,身上一文不名,他被送到当地医院,4天后悄然离世,离他40岁生日还有4天。葬礼那天,下起了雨,参加葬礼的只有四个人(一说七个人),下葬时,逝去的他还遭受着全国报刊的非难。他们批判着他放荡的思想、暴躁的个性和过于黑色的作品。在他们心里,他根本不是什么大作家,而是一个堕落的灵魂,酗酒成性,放荡不羁……
     风光的葬礼仅仅是一种形式。于爱伦·坡本人已没什么意义。但是,对我们这些后死者来说,意义不小,那就是这个仪式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记得2005年,网上炒作陕西棣花镇为贾平凹建故居的事,贾平凹还是清醒的。他说:“我要是个大人物,现在没人给你修,以后也会有人给你修故居。如果你没做出什么成就,现在修了,过后还得给你扒掉。”爱伦·坡应该是贾平凹说的傲视文坛的“大人物”。
    赫·米勒的获奖,并不能说明她的小说就是不朽的,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得奖者一百多人,又有多少得到流传?但获奖至少说明她的文学成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她的被重视,至少给我一个关照文学的独特视角,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赫·米勒的获奖,我真诚地祝贺她。
    赫·米勒的小说《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开头是这样的:“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这个开头让我想起了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附录:

    德国总理默克尔评价赫塔·米勒说:缘于极权、压迫、恐惧的生活经历的伟大文学,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

   德国总统科勒说:为了抗拒遗忘而写作,提醒人们认识到自由的价值。

 

   赫·米勒说:“  我是在书桌前,不是在鞋店里。”米勒说,创作和卖鞋子不一样,要倾听内心的召唤,不能一味追逐时尚。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召唤是,回到心灵受创的地方。她声称,若不这样做,她“完全没有必要从事写作。”

赫塔·米勒说:  我是在写作中学会了生活,在作品中,是我唯一可以过上梦想的正常生活的地方。(《三联生活周刊》:文学奖:她为全人类书写记忆》2009年10月19日)

 赫·米勒在获奖时说:“除了独裁统治下的场景,我不会写别的,因为我全部的生活来源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观白石泉
后一篇:游趵突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