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了余秋雨,世界多寂寞

(2009-06-24 15:03:03)
标签:

杂谈

分类: 观星

少了余秋雨,世界多寂寞

                          逄春阶

    我记得贾平凹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世界如果少了刘晓庆,该是多么寂寞无趣。如今刘晓庆很少露面了,取而代之的,是余秋雨先生。观察了这么多年,我觉得,这世界如果少了余秋雨,该是多么寂寞和无聊。如今,经常在文化、学术、娱乐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大师”身影。他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会儿指点江山,一会儿耳提面命,一会儿嚷着要封笔,一会儿嚷着又开笔,哪里热闹上哪里钻。好出风头,惟恐别人忘记,余秋雨真是万金油。最近,被热炒的“捐款门”事件又一次让余大师风光上镜。有人也许说了,这不是余秋雨主动的,而是萧夏林质疑引起的。那我要问,你余秋雨不在博客上发文,把自己捐款20万元的信息隆重推向大众。萧夏林能硬污蔑你吗?

    易中天是个喜欢凑热闹的人,这次也来捶余秋雨这面破鼓,他捶得很有水平。易先生先从余秋雨的身份说起,认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称大家说余秋雨为“余首骗”是不妥的,不过“余含泪”或者“含泪大师”是可以的。名人就该这样开诚布公、指名道姓地说,我不愿意看到批评文章老是某某某,某某某,躲躲闪闪地,温吞水,很不好。萧夏林质疑也很好,除个别字句过于偏激,有些观点我不完全同意外,基本上我是持赞赏态度的。

    名人,特别是被尊为(或自诩为)大师的人,接受小人物的质疑是正常的。大人物嘛,该有大度量,小人物一质疑,你就气蛤蟆一样,骂人家是“小偷”,是“咬余专业户”,大可不必,显得修养不高。有一说一,你捐了就是捐了,没捐,就是没捐,你说明白,不就完了吗?你不捐,别人也不会拿着枪逼你。尽管你的年收入,抵得过一个中小企业的利税额,别人也无权逼你捐。为什么老吞吞吐吐,叫人猜来想去的。易中天先生说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句话,耐人寻味,“混”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啊,混进名人之列,当然要偿还不该得到的东西。

    说到捐款,现在有个怪现象应该引起大家注意。比如好多单位要捐款了,第一件事是干什么呢?是找电视台,找报社,要上镜头,要上报纸。有的人在捐款时,还拿着几张百元大钞在镜头前晃,是在捐款,还是在表演呢?我每看到这样的镜头就反感。余秋雨也有这样的情结。你说捐款 20 万,捐了就捐了,在博客上吆喝什么!要是真捐了,博文写了也就写了,要是没捐,那可真是欺世盗名。

    我看过一个电视纪录片,也是为灾区捐款的,是一个藏族老妈妈,衣衫不整,她见到一个捐款箱,从破旧的衣兜里掏出一把钱,就往箱里塞,她根本没看镜头,也没数钱是多少,那一刻,我很感动。老妈妈那是虔诚的。反观我,就没老妈妈那样的境界。比如单位组织捐款,我先问问,咱集团老总捐多少,中层是多少,一般工作人员是多少,然后,按照我该交的数额把钱交上,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我有顾虑啊,交多了,那超过领导,不好吧;交少了,又怕人说小气。我总感觉,捐款的时候,搀杂那么一点点杂念,好像是完成任务。余秋雨先生有没有杂念呢?从他的行为看,绝对有,他皮袍下面那个“小”的存在,让“大师”的风采受损。

    余秋雨本来是个挺好的人。他的《文化苦旅》我至今认为是好散文,可是,我不喜欢他后来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变得娇且贵了,恰如余秋雨本人。从余秋雨的“沉沦”(我没有任何贬义,我只是说余目前的状态),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能静止地看一个人,无论是所谓的大师,还是卖包子的大婶。

    耐不住寂寞的余秋雨,让世界聒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烤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