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梅兰芳》

(2009-01-27 22:47:05)
标签:

梅兰芳

杂谈

分类: 杂记

    初二晚,看电影《梅兰芳》,非常失望。黎明简直在糟蹋梅兰芳,木呆呆的,没有魂儿,眼睛散光,肢体语言单调,乏味。黎明根本不会演戏,他怎么能演出梅兰芳的丰富的内心来呢?梅兰芳是大艺术家,黎明达不到那境界,他够不着!而少年梅兰芳余少群演得有板有眼,章子怡也不大在状态。倒是孙红雷演的丘如白像那么回事,还有演宋妈的张少华、十三燕王学圻等都不错。

  我说,《梅兰芳》,陈凯歌的失败之作!

  转网友的评论:

  1930年,梅兰芳鼓足勇气,去美国演出。锣鼓未响,当地媒体却将一张标签贴到他身上:“优雅的沉闷”。

  这是陈凯歌新片《梅兰芳》中的一个细节。照理说,戏剧评论家是不可以在看戏之前发表评论的,也许那不是评论,聊作介绍而已。但看完电影《梅兰芳》,我最强烈的感受却是:优雅的沉闷。

  影片中那些愚蠢的老美观众并不知道该在鼓点及亮相后鼓掌,但整部戏演完,他们抱以长时间的起立掌声。但对于《梅兰芳》这部影片,我以为值得鼓掌的不是整体,而是某些局部。

  影片分为明显的三个段落,第一段是梅兰芳和十三燕的对垒,是整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气质如梅郎的余少群和气势如长虹的王学圻把两代京剧大师的风格和人格刻画得荡气回肠。这也是唯一一处涉及梅先生艺术成就的笔触———他勇于突破创新,擅长听取“外行”意见,注重戏剧表现力,搁在保守的今天,估计早就被人骂得狗血淋头了。这之后,影片每过十分钟就提醒你一次梅大师“伟大”“不朽”,但却无意说明伟大不朽在哪里。

  第二段是梅兰芳与孟小东之恋,是最商业、最八卦的桥段,但却最缺乏惊喜。黎明和章子怡都算称职,但这段恋情,除了唱戏时的眉来眼去以及非常弗洛伊德的唱词,几乎让梅夫人福芝芳都波澜不惊,更何况置之度外的观众了。刺客那场戏简直有点儿戏,反倒是福孟正面对峙,有几分通俗剧的味道。

  梅兰芳先生是一位温文儒雅的君子,这无疑增加了扮演者的塑造难度。但影片对于梅先生及其他人物的感情,似乎刻意保持在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他敬佩邱如白,视之为师长;他迷恋孟小东,视之为“红颜知己”(福芝芳的定义);他跟福芝芳相敬如宾,但一切似乎在不温不火中走向和谐,使得影片缺乏足够的戏剧张力。

  一名小军官异想天开把自己当成“座儿”了。这个角色是第三段中最立体的,他被夹在自己所代表的恃势凌人的侵略军和刚正不阿的国粹大师之间,左右不讨好。他的动机和心态都颇复杂,但他跟梅兰芳的冲突超越了个人范畴,因梅的不合作而无以深化。梅的高风亮节得到充足的银幕展现,但这最具外在戏剧性的细节其实已经被剥夺了内在戏剧性,因为梅的眼里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或者说他只表现出一种选择。

  黎明是不幸的,他扮演的这个角色乃神坛上的一座雕像,令人尊敬但纹丝不动。他尽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这是一个用气质说话的神人,而黎明身上缺少这种气质。或许,拿《霸王别姬》中的张国荣来相比是不公平的,毕竟张扮演的是虚构人物,可以更矛盾,更张扬,但无疑,张有旧时男旦的气质,而黎明没有。另一个不利因素是孙红雷。如果说王学圻和余少群的闪光集中于影片的前三分之一,那么,孙红雷是贯穿始终的亮点,他赋予这个亦师亦友亦经纪人亦编导的角色一种心理的真实性,于是,遮蔽了黎明的明星光彩。相比之下,章子怡要幸运得多,她的角色本身没那么内敛。总之,当梅兰芳跟周围人物发生戏剧关联时,戏总是在对方那儿,仿佛是山不转水转。

  《梅兰芳》是一部细节精致、制作认真的文艺片,可以看出,陈凯歌非常用心,但有点缩手缩脚。我能理解他的无奈,但我真的希望,他能够更大胆一点,更放开一点。

  □周黎明

  (北京 影评人)


    
“祛魅”还是“圣化”?学界热议《梅兰芳》

 

             来源:中华读书报
  大片《梅兰芳》岁末热映,带动了坊间的“京剧热”和“梅孟热”,作为一部向传统文化致敬的影片,《梅兰芳》也成为了今冬学界热议的话题。“祛魅”还是“圣化”?艺术大师的艺术道路与人格精神,孰轻孰重,又如何血脉贯通?学界对《梅兰芳》出现了种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协办的“电影《梅兰芳》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影视系主任陈旭光教授提出,《梅兰芳》将梅兰芳“祛魅化”,将一代京剧大师还原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体现了梅兰芳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挣扎和困境。“相对于以前的一个强调‘大写的人’、强调英雄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平民化时代。与之相应,新世纪以来的部分大片之所以不成功,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普遍公认的原因就是远离时代,远离生活,注重画面好看,却忽略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是模糊的。”陈旭光认为,从以普通人视线来看革命战争的《集结号》开始,再到《梅兰芳》,中国大片的趋势是回到平平实实的人本身。“对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立体呈现更重视了。这种人的复杂性、丰富性,在大片屏幕上有点久违了。”

  所以,“《梅兰芳》让我们记住了这个人”,陈旭光认为这是极其难得的。至于学界中有些评论认为,《梅兰芳》在关于一代京剧大师的塑造时,对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包括梅兰芳本身的艺术造诣成就着墨甚少时,陈旭光认为,《梅兰芳》不是一部艺术传记片,“如果用艺术人生来形容,则更重视为人生的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关注一个取得如此艺术成就的人的人生的影片更有价值。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的观点与陈旭光略有不同。他认为,从美国演出这场戏开始,梅兰芳就开始被神化了。因为“神化”而使梅兰芳失去了主动动作,没有内在焦虑、没有情感煎熬、没有内心的复杂。接下来的段落,梅兰芳被生硬地转化为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艺术家。“梅兰芳不上台演出绝不等于京剧与梅兰芳无关,恰恰相反,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现实冲突和心理煎熬,但电影中的梅兰芳却太平静,太固化,他与孟小冬的情感纠葛,他与邱如白的控制与挣脱,他在京剧与气节的艰难选择下的内心折磨,完全没有表现的痕迹。”尹鸿认为,电影中最后一段的梅兰芳,被简单地政治化、道德化和概念化,“《梅兰芳》的前三分之二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大片在人文和艺术道路上的曙光,但后三分之一却让观众多少有些失望”。

  清华大学教授肖鹰表示,梅兰芳作为一代京剧大师,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他耀眼的艺术光环,他身上或浓或淡的政治色彩,都注定这是一部很不好拍的传记片,而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不论情节、场景还是人物扮相,都是清雅简洁,而“古雅素朴,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有趣味的一面”。相较于《霸王别姬》,他认为《梅兰芳》更干净洗练。但是,作为一部众望所归的大片,如果确实要挑毛病,《梅兰芳》的主要问题是对一个艺术的梅兰芳、多情的梅兰芳以及伟大的梅兰芳三者之间如何血脉贯通的问题。“第一部分是学艺之路,第二部分是梅孟之恋,第三部分是艺术与气节,三个部分拆开来看都非常不错,但衔接方面是有问题的。影片想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梅兰芳,一位艺术大师在艺术的最光辉时期,将生死置之度外、与侵略者抗争,尘埃落定地给他下了一个‘伟大’的结论,这位艺术大师的艺术造诣在‘伟大’面前被抽象掉了。”所以,肖鹰还是认为,最后一部分戏太重了,作为艺术大师的梅兰芳呈现不够,梅兰芳骄傲于世的东西没有完全的呈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研究员却另有看法。“梅兰芳在京剧上的辉煌是没有人怀疑的,如果电影重现这些,不过是把舞台艺术变成了电影艺术,不能说没有价值,但是不能重新唤起人们对梅的由衷的敬意。现在的影片是从一个人的人格的角度重新塑造梅兰芳,我认为,这代表了导演、编剧这一批现代人对艺术家的精神的认定,他们认为这种东西是最宝贵的,也是更能贯穿历史的。”贾磊磊提出,一部电影最关键的是它的“核”,而且这个核心价值的表述不见得是从第一个镜头开始的,有时候故事开始很长时间,它刻意要表现的情景才出现。比如,《天下无贼》的核,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美梦,为了这个美梦,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呵护,虽然最后很多人为了呵护这个美梦而死;《梅兰芳》的“核”,就是一批文人知识分子的气节。

  “日本人来了之后,陈寅恪的父亲绝食而死,费穆拒绝拍电影,梅兰芳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给日本人唱戏,一批文人知识分子以他们的方式来反抗侵略者,有的是死,有的是放弃,有的是拒绝。这种东西是非常宝贵的。如果我们讨论电影放弃这些核心价值,去纠缠一些细节,我觉得那不是学者应该做的事情。”贾磊磊如是说。

  无论如何,一部电影引发学界如此之多的争议确实并不多见。正如贾磊磊所言,“一年400多部电影,有些电影看过了根本就不需要花时间去讨论,一部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电影才是值得讨论的”。《梅兰芳》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看《叶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