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害”了李少红
标签:
红楼梦李少红娱乐 |
分类: 观星 |
《红楼梦》“害”了李少红
http://img.bkqq.com/robImg2/080310/200831014124329677801.jpg
连《红楼梦》中的演员自己都说了不算,还导什么导!胡玫干脆辞了,辞得很明智。如今,曾经踌躇满志的李少红,也遇到了胡玫的难题。我看到报道说,日前新版《红楼梦》搞了个首度演员见面会,恰逢导演李少红过53岁生日,吹蜡烛之前,她的眼泪哗哗流下来。这一天,她必须直面自己作出的妥协,“红楼梦中人”时的“宝钗组”第一名姚笛做了一个多月的“大黛玉”,现在又突然成了“王熙凤”。主演人选一改再改,板子最终打在她身上,难怪她这样回应:“为什么黛玉成凤姐?你们问投资方去啊!”
导演有泪不轻弹!这个曾经成功导演过《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和《雷雨》的导演,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她跟别的导演有那么一点点不同,而这一点点,就是超过于一般导演的那珍贵的个性,不张扬,不彷徨,不媚俗,不随大流,心无旁骛地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而这次她的哭,是喜悦,是委屈,是后悔,还是别的?我不得而知,但这眼泪肯定跟导演《红楼梦》有关。
拍这么一部大戏让李少红这样的女子来干,确实累了点儿。男爷们现在都精明了,尤其是那些导演们,最会偷懒,干点省心省事的作品,照样可以赚大钱,对于出力不讨好的大制作,还是让这些傻女子们去干吧。退一步说,遍览内地的男导演,能拍《红楼梦》的还真是难找。这部作品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拍了的,它太博大,太复杂,简直就是一座宝藏。千头万绪,系于导演一身,能不压垮,那就是万幸了。但再难的骨头,总得有人啃,年过半百的李少红敢接这个活儿,不说别的,勇气就可嘉。
我担心的是《红楼梦》可能把李少红给“害”了,本来一个本本分分的导演,突然进入了太虚幻境,云里雾里,她不能自拔了,为了证明自己存在,或许也是为了壮胆,只好不停地在媒体上露脸,惟恐娱乐热点远离了自己,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不停地爆料。李少红成了一个不停的“陀螺”。李少红突然变了,变得和其他导演没什么区别了。
李少红所处的环境已经不那么纯粹,她要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不说别的,上世纪80年代拍摄《红楼梦》时,有几个知道拍摄地点、演员服装的?那会儿好像还没有探班一说,也没有单独的娱乐版面,更没有网络。谁是主角,观众不到播出时,是不知道的。有了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才拍出了比较上乘的东西。而现在,到处是喧嚣,有实有的,有虚拟的,有捏造的,惟恐天下不乱,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还能坐怀不乱、两耳不闻窗外事地拍,这样的定力从哪里获得呢?没有了定力,你还能站稳吗?站不稳,让喧嚣的大浪推着走,后果就不言自明了。还有,当时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些,透明些,而现在的关系是要多复杂有多复杂,只能是干着累,累着干了。
窃以为《红楼梦》是一部需要沉静的心来体味的文学巨著,任何浮躁心态都无法深入到这部巨著的肌理中,无法揣摩其中的悲喜。刘再复在《红楼梦悟》中说:“如果内心没有音乐,就听不懂音乐。如果内心没有诗,就读不懂诗。生命里有诗,才有对诗的感觉。歌者与诗人的感慨知音难求,就因为内心拥有诗的人很少。同样,如果没有灵魂,就很难读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灵魂呼告’,也读不懂曹雪芹的灵魂悖论(林黛玉与薛宝钗是曹雪芹灵魂的悖论)。有人阅读经典是用生命、用灵魂,也有人是用皮肤用感官,也有人用政治用市场,后两者离曹雪芹都很远。”拍摄《红楼梦》是用市场的眼光,投资方是要赚钱的,那就只能望曹雪芹的背影而兴出感叹。李少红日前说,自己拍《红楼梦》,有种负罪感,她的这种感觉,是不是怕触摸不到曹雪芹的灵魂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话,我想李少红经过这么多天的实地操练,现在应该是理解了几分吧。我对李少红的建议是,最好别老接受采访,老在媒体上晃。老晃,就把自己晃晕了,把个性晃没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