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女轻男”与“亦步亦趋”

(2008-02-12 21:32:04)
标签:

李少红

《红楼梦》

杂谈

分类: 观星
     “重女轻男”与“亦步亦趋”

         ——从《红高粱》到《红楼梦》
 
                                 逄春阶
 
   昨(正月初六)日上午央视电影频道播放《红高粱》。这部20多年前的老电影,放射出的那股敢爱敢狠,个性张扬之气,如今依然让我麻木的神经有感觉,“爷爷”“奶奶”的形象依然鲜活如初。由此,我想到了正在吵嚷着要重拍的《红楼梦》。
     胡玫不导了,李少红接班。炒作着姚笛演黛玉,白冰演宝钗,有说像的,有说不像的,戏未拍而先热。这正常,不正常?我没有发言权。我倒想起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中的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红楼梦》成败,关键人物是宝玉,如果没有了宝玉,电视剧就没有了灵魂。现在姚笛也好,白冰也好,大家仅仅停在像不像的层面上来评判,而没有从适合不适合跟宝玉配戏的角度来考量。我觉得这走入了误区。窃以为,只有锁定了宝玉,才能根据宝玉的气质来找钗、黛。到现在,摄影棚都准备扎了,宝玉还不见影踪,能拍出好东西,那才怪呢。以我多年观察发现,在影视界,“重女轻男”现象很严重。先找美女,不管适合不适合,找了美女,再配俊男。因为美女具有炒作空间,胖瘦高矮,发式啦,服装啦,靠什么秘诀达到青春永驻啦,靠什么妙招能够一路走红啦,等等,都可评头论足,而男演员则就逊色多了,男星大多成配角,久而久之,中国的男星多的是嗲声嗲气,而没有了阳刚气。
    再看《红高粱》。我觉得真正的主角是姜文,而不是巩俐,是姜文那男子汉的不顾一切,大开大阖和全副身心的投入,把大学没毕业的小女生巩俐带进戏里,进而带出了彩。姜文是《红高粱》的灵魂,巩俐是个绿叶。如果现在重拍,那可要先选女角,至于姜文,那得靠后站,主角没定,还轮不到他,我估计十有八九都选不上。
    李少红说自己“听话”,“仗义”。如果照这个姿态,我觉得李少红很难拍好《红楼梦》。因为说穿了就是被动,就是亦步亦趋。这怎么可以呢?艺术家就不该随大流,一味地“仗义”那就没有艺术可言了,艺术家要的是天马行空,要的是那股斜乎劲儿。李少红过于清醒,过于功利,过于规矩。艺术家靠想象立身,剪断了想象的翅膀,也就没了灵气,就锁住了自己手脚。
    4年前我到北京采访莫言,莫言曾说,张艺谋问改编《红高粱》有什么要求,他说:“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要忠实原著,改编我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你要‘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实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非但无关,我还要欢呼你的好勇气。”张艺谋果然在高粱地里让爷爷奶奶实验起精神原子弹,甚至连爷爷在酒篓里撒尿等恶作剧都出来了,这是喝醉酒的状态,癫狂,忘我,自在,自由,洒脱。
     重新把《红高粱》小说拿出来读了一遍。对照小说,我发现张艺谋仅仅借了小说的那股放浪形骸、放荡不羁的气息,仅仅移栽了红高粱意象,然后自己打碎了重新编排的。张艺谋是主动的,不是亦步亦趋的,莫言小说,仅仅是张艺谋的“药引子”,仅仅是酵母,他要还原的是人物的灵魂。看过剧本的莫言很惊讶,几十个场景、几十个细节就能拍成电影?后来,他明白了,电影不需要太多的东西。比如“颠轿”一场戏,剧本里几句话,在电影里,就“颠”了5分钟。张艺谋就是要“颠”出电影的震撼气势来。
    现在想,《红高粱》能在20多年前拍出来,是时代使然,当时刚刚进入新时期,是一次压抑多年的井喷。张艺谋准确理解了《红高粱》之野,之粗犷,之浪漫。摁住一个好题材,就放出狂气,刮起雄风,就玩命,这才过瘾,才痛快!而现在再拍恐怕就拍不出那个味儿来了,现在需要选秀,需要炒作,要快,该三个月拍完的镜头,要缩短成三天,或者三个小时,甚至三分钟。重拍《红楼梦》出力不讨好,不是说李少红没有本事,而是她被这个浮躁的氛围所包裹,只能亦步亦趋,而不能来个“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肆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