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把小刚当“财神”
逄春阶
《集结号》拍得好。而我还要说,招商银行水平高。为什么?因为他们发现了冯小刚是个“财神”,《集结号》总投资8000万,他们拿出5000万无担保贷款支持。如今,看着从影院流着泪出来的观众,招商银行乐了。我们看电影是看情节,而银行家则看到了人民币从观众的口袋流到影院,最后流到自己的账下。
银行大额贷款,不用说无担保,就是有担保,也不是那么容易贷的,因为怕贷错了地方。银行需要的是回报,是钱生钱、利滚利。拍电影不是盖大楼,投多少钱,盖几层,那是明摆着的;投电影,那可就不好说了。为拍一个镜头,可以从黑龙江跑到海南,那要多少钱,这钱怎么算?为什么非得要去海南?请一个大腕,动辄上千万,他怎么就那么值钱?这些按习惯性思维都是讲不通的。再说了,你好容易拍出来了,让国家电影局给“枪毙”了,血本无归,到那里哭去?好容易电影局也批了,可是不卖座,那只能是叫娘无泪喊爹不应了。专家说,对电影的贷款主要有三个风险点:拍摄许可风险、拍摄完工风险、影片销售风险。到处都是风险,是袖手旁观,还是主动出手?能控制风险、化解风险才是高手。
怎么会看好投资电影?说白了,就是银行发现了电影的利润魅力。2006年国产电影票房在中国市场上只占到略高于50%的份额,为14.4亿元。而同年美国市场电影票房为95亿美元,影视出口额285亿美元。仅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2005年票房收入为中国同期的4倍。中国13亿人口人均电影年消费才1元钱,这意味着资金力量在影视行业大有可为。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介入极少——招商银行之前,仅有深圳发展银行为冯小刚《夜宴》提供过5000万贷款,而且是担保的。
银行看好了冯小刚,不是喜欢冯小刚乱骂一气的嘴脸,主要是因为“冯氏电影”具有一种商业的票房感召力,是因为他打造出本土电影的文化品牌。换言之,冯小刚是一个在商业上可以下金蛋的母鸡。远的不说,他拍的《天下无贼》的国内票房为1.2亿元,而他拍的《夜宴》(我一点也不喜欢),收获国内票房是1·4亿元,冯小刚了得。冯小刚毫不忌讳自己在商业片中来回冲杀的努力,即便有人骂他穷得只剩下钱了,他还是乐此不疲地甩开膀子埋头干,因为他深知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他曾经说过:“好莱坞本身把电影当生意来做,这是文化产业,它坚定不移,不犹豫、不含糊地走了一百多年,咱们现在还在讨论呢。人家确定这是商品,都已经一百多年。”冯小刚正是这么看重钱,看重票房,才更看重观众;时间长了,观众才开始看重他,逐渐建立对他的信任与心理期待。冯小刚的名气使他成为了最大的利润增值点。
导演牌子硬,仅仅是个牌子,那不行。还得有过硬的产品,产品就是创意,就是出其不意、出人意料的饱满丰盈的“想法”,乍一看很虚,可是虚的有针线、虚的有学问、虚的有内核。有个资料说,为考察冯小刚的“创意”——《集结号》,银行相关的文件打印出来足足六七十公分厚。这么谨慎,因为那是投钱啊,不是散发传单。冯小刚卖的是创意,银行贷给的款也就是创意的潜在“价值”。银行的高度信任,无形中给冯小刚注入了强心剂,更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是残酷的,他没有退路,只有拼尽全力,豁出去。他成功了。我认为《集结号》是冯小刚近年来用力最大的作品。
鲁信影城业务部经理刘文俊告诉我,冯小刚这部片子势头盖过了《投名状》。有个网友说:集结号,攸关48名士兵生死。我想说的是:电影的市场化,攸关电影业生死。
冯小刚的《集结号》已经吹罢,收获票房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向文化产业进军的冲锋号吹响了
吗?在此,招商银行给了业内业外一个闪亮的昭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