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华“风”与山东人

(2007-12-20 22:21:36)
标签:

随笔/感悟

金华

孟祥斌、李清照

婺江

分类: 随笔
             金华“风”与山东人

                    □ 逄春阶

    清沏宽阔的婺江穿金华城而过,江上有座通济桥。今年11月30日中午,山东籍青年军官孟祥斌为救落水女子就是从这座桥上纵身跳到江中。落水女子得救了,而小孟却牺牲了。
    金华山东两地百姓垂泪悼英雄。
    3个多月前,我曾到过金华,也曾在婺江的通济桥上短暂停留。当时飘着连绵秋雨,通济桥上零散的市民在擎伞散步。如今,从电视上看到那里已经摆满了悼念英雄的鲜花,路边广告牌悉数换成了英雄的肖像。此情此景,把我带到了婺江边,我想说的是,这条自东而西流淌的河面上,还留下过另一位山东人的身影。
    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的汉白玉雕像立在婺江北岸的八咏楼上,古楼是南朝文坛领袖、东阳(今金华)太守沈约倡建,因其所作《八咏楼》而得名。盯着李清照洁白的雕像,恍惚间,感觉耳畔的淅沥秋雨,是从宋朝缠绵而来的。
    1134年10月,年过半百、受尽颠沛流离之苦的李清照从杭州动身,由水路沿富春江溯江而上到金华避难。一代才女得到了金华父老的友善接待,使她饱受创伤的心灵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这座古老而宁静的江南小城使诗人的身心得到了休养,并在这里创作出一批不朽之作。遥想当年,李清照徘徊在婺江边,面对滔滔江水,将勾起的亡国之恨、飘零之苦、寡居之悲积于心头,发于笔端,串串闪光的词句里该有抹不去的婺江涛声吧?
    济南趵突泉边的易安旧居和漱玉泉是我常去之所,而章丘的易安故居和青州的李清照纪念馆,我也去过多次,我听过讲解员的讲解,看过后人的题词。李清照在《金石金+录后序》中提到的“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的开封大相国寺,我也去过,听到的只是一些零碎传说。让我感动的还是在南国的金华,无论是从官员大会上的发言,还是市民口中随意谈说;无论是在史志上,还是在景点的介绍资料上,都把李清照当成了他们的人,当成了他们的文化招牌,都能顺口背出李清照的《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金华市文物局的老方告诉我:正是因为金华有了李清照这样的人物,然后,他们善待这些才俊,才孕育出了邵飘萍、陈望道、黄宾虹、吴晗、艾青、 施光南这样的金华人。
    老方说得真好。善待外来的才俊,然后孕育自己的才俊,于是地灵而人杰。城市如人,有独特之音,也有独特之容。正如参天大树,枝干、根叶为容,风吹而生天籁之声;一竿竹笛,窍孔、竹质为容,吹而生出动听乐声。金华特别珍视“风”,孟祥斌的壮举,在金华看来,就是英雄之风,吹开的是市民内心深处的道德冲动和情感的迸发。金华人把孟祥斌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小心翼翼地善待他,有个普通的金华人带着三件物品不远千里赶到山东送别小孟,这三件物品是:金华的金佛手、一瓶婺江水,一瓶金华土。
    学孟祥斌成为一股劲风,这股劲风是冬天里的暖风。
    孟祥斌和李清照一样的喜欢婺江,他带着自己的妻女第一站就是看婺江,当他纵身一跃的时刻,可能脑子里只想着救人,但他的一跃,恰恰践行了李清照喊出的诗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喊出的是齐鲁儿女的风骨和气度,而孟祥斌则用生命诠释了新时期的山东精神。
    我在金华的那个雨夜,在施光南音乐厅,第一次听到粗犷,朴实,泼辣的婺剧,为什么叫婺剧?因为是日夜流淌的婺江所孕育,我还听到一群孩子在朗诵李清照的词,艾青的诗,在唱施光南的歌。
    那夜,我不知道孟祥斌在哪里?是在岗哨上,是在行军途中,还是在劳累一天后进入酣眠,或者还梦到了自己的家人……
    而如今,金华人为孟祥斌写出了歌曲,编成了婺剧,总有一天那歌那剧会响彻在施光南音乐厅……
    英雄走了。但孟祥斌的英名会和李清照的诗词一样长留在金华人和山东人的心里,长留在天地之间,因为他们用生命和智慧传递出的是温暖的信息,而这信息能驱走冷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