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惠特曼写的短诗《给老年》
逄春阶
两位普通老人选择了“捐遗”。他们的选择让人敬重。老人的子女理解了父母的选择,这样的子女也让人敬重。有邻居学着老人也签下捐遗委托书,这些人依然让人敬重。为什么说敬重?按说现代社会选择现代的生活方式,天经地义,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却阻力重重。
老人不惊动任何人,也不打算惊动任何人,一切都静悄悄的。他们的选择正如他们平时默默地帮助周围的人,我敢说,他们做的好事,远远超出记者采到的内容。在老人看来,帮助别人一如自己的呼吸一样平常。就是这样的老人,他们如温暖的炉火,在寒冷的冬日放射着自己温度。
现在社会上有个现象,比如为某某捐什么,组织者不是悄悄地捐,而是要先吆喝,要找媒体,要赶紧让人知道,别人不知道,就好像自己白捐了。当然,为了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的队伍中来,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排除有些人要一边捐,一边收回“成本”。
两位老人的捐献没有目的,或者他们的捐献本身就是目的。“我这老伴经的事多,心大。”老人李庆平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心大,心大到“无外”、“无私”,大到到包容一切。这是真正的无神论者,他们的选择归因于灵魂深处坚如磐石的信仰。
我想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写的短诗《给老年》:“从你,我看到了那在入海处逐渐宏伟地扩大并展开的河口。”这首诗曾经敲击着我的心灵。我真想把诗朗诵给这两位老人。
一条河,从远方一路奔流而来,穿越时空,其间经历多多少波折,只有河床和水知道,只有不倦追踪的日影知道,而人也如河流,坎坷着前行,追踪的日影一如追踪着河流,雕刻着每个人,于是阅历更丰富了,胸襟更开阔了,心灵更透明了,生命的河流终于流到了老年。然后,毅然决然地,一头扑进浩瀚的大海……
两个可敬的老人,给我上了庄严的一课。他们织就的灿烂黄昏,将温暖着一条条正在奔腾的河流。
(这是给2007年12月7日大众日报通讯《一对捐遗老人的平凡传奇》配发的评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