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成法 独迈流俗
逄春阶
原先看到孔孚的诗,都是干干净净印在书页上的,一首首短的不能再短,总觉得是诗人率尔为之,随意挥洒所成。等看到孔孚的手迹和印稿的对照本(透视本),才更直观地明白了诗人的吟诗之苦。诗人离我们远去已整整5年,盯着他的一笔一画,仿佛听到了他的心跳。我知道,对诗人“不拘成法,独迈流俗”的艺术胆识得重新品味。
勾勾画画,涂涂抹抹,从密密麻麻、模糊不清的手稿里,我小心地捕捉着诗人那时而混沌时而清晰的思路。划去的多,涂去的多,诗人在大砍大削,在实践他倡导的“减法”。减去的是流俗,是成法。原来,好诗是删出来、减出来的。《春日远眺佛慧山》,原稿是“佛头/青了。//一颅智慧,/生出牙儿了吧?”定稿是“佛头/青了”。在手稿的边上诗人说:“尾象:灵象。虽则灵象,但仍点破。泥于‘智慧’极其生发。仍在‘有限’境界。剜肉删去,入‘无’”把诗的后两句删去,那滋味是剜肉一般,看来减法不易。诗人一开始虽然意识到应该删去,但还是下不了手,删去又恢复,是“从众”,是“拘成法”。但孔孚毕竟是孔孚,他那“独步流俗”的胆识占了上风,“剜肉”删去后两句。诗不能凑合,凑合就把诗凑合掉了。
《黄山莲花峰顶小憩》第一稿手稿是“莲瓣上静坐/吐吸天香//看太阳走了过来/把眼睛闭上”。如果没看过定稿,觉得这首诗也不错,可是定稿一改,档次上去了:“莲瓣上趺坐/吐吸天香//莲花上/又开一朵莲花”第一稿后两句,还是太具象,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小,可是定稿中,把人幻化成绽放的“莲花
” 趺坐在莲花峰上,思维的花朵也随之绽放,越琢磨越美,这是诗人营造的大美,这大美浑然天成。
2002年为纪念孔孚去世5周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