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羡慕:借他们一点儿青春

(2007-04-24 22:26:28)
分类: 随笔
 

               我的羡慕(借他们一点儿青春)
                   ——读新记者的“从业感言”

                                     逄春阶

     这几天眼睛发干,看东西老有些不明悬浮物在晃。我以为是整天看电脑的原因所致。同事常诚说是不是花眼啊。一语惊醒梦中人,可不是么?忙忙活活的,竟然把快到花眼年龄的事儿给忘了。我就是在“准花眼”状态下,模模糊糊看完了2005年第21期《业务研究》,看到了新记者们的“从业感言”。
     这些出自名校的年轻记者我都不认识,但他们充满青春的表述,把我的思绪拉到了初当记者的十几年前。当年我也写过一个感言。当然,我写得肯定不如他们深刻,但都是写的年轻感觉,文脉里没有一点皱纹,语气里更无半丝白发的缠绕。我真得很羡慕我的过去,更羡慕新记者的现在。
      我羡慕他们的虚心学习状态。方凯说:“三个月来,每做一个题目都感到自己积累的厚度在增加,这让我更加热爱记者这个行业。”杨学莹说:“我觉得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知识积累不够,看问题不够深刻。”王如林说:“出去采访觉得磨不开面子,有些问题不敢问……后来我刻意的改变自己,增加自己平时说话的机会,坐车时间同不曾相识的人多聊聊……”姚广宽回忆说自己采访问了一些幼稚的问题,回来赶紧补课。等等。我刚进报社也这样,也如杨鹏说的“每天思考一个问题”,每天积累材料,见了前辈都是喊老师,见了好稿子,总琢磨半天,然后设想要是自己写会写成什么样子。可是后来,虚心学习的劲头小了,搜集资料的欲望少了,不愿听别人的意见,哪怕是正确意见。我这是怎么了呢?有个文学评论家说作家学者有两类,一类是越写越自大,一类是越写越自由。我感觉,记者是不是也这样呢?我是不是遁入越写越自大的队伍里里去了呢?但愿新同事别学我身上的暮气,要如胡适先生说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气魄,达到那个境界,就进入越写越自由的状态了。
     我羡慕他们的敏锐感觉。我看到郭炉写的《别拿什么都当新闻》,小郭谈到自己看到8月12日大报在三版刊登的140个县市在人均财政补助卫生事业费方面的排名情况,小郭发现人均财政拨款排名与经济实力排名不一致,就马上到卫生厅采访,尽管没有采访成功,但我为小郭的敏锐叫好!我肯定也看过那些资料,但我已经变得非常麻木,非常迟钝,见怪不怪,就跟没看到一样。我变得谨小慎微、明哲保身甚至老气横秋了,再也没有了那种闪着光芒的锐气。看到媒体上报道的贪官,原来还义愤填膺地议论半天,现在没有了感觉;看到街头流浪的弃儿,原先还在他们的破茶缸里丢一两枚钢嘣,现在我不扔了,我甚至产生了对乞讨者的厌恶。一开始喝公家的酒还觉得不舒服,现在,隔段时间不喝公家的酒,反而感到不舒服了。面对失去土地的农民、失去工作的工人,原来眼睛都湿润,而现在,我的眼睛已经大面积沙漠化,眼窝里已经没有了泪水。我对与我无关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了。我这是怎么了?我发觉我的血液温度下降、流速也下降了。这样的状态怎么是记者状态?制造文字垃圾的人很多,实在不差我一个。心已老化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力,也不会成为名记者。试想,一个心被揣来揣去、踩扁在地也没有什么感觉的人,还会有什么出息?
    我羡慕他们那种对职业的敬畏感。视自己的职业为神圣,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为神圣,这种状态是幸福的状态,也就是敬业状态。赵琳体味出“如果只是同情心泛滥,那么充其量只是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好记者”孙晓娜说:“虽然秉笔直书要受到些许限制,但作为一名刚上路的记者,一定不能因为说真话不容易而不说不写。”张红升说:“持‘新闻无论怎么写,它都发了,发了就行’的态度,恐怕是不行的。”而王亚楠则体味到“初为记者的激动渐渐内敛成执着和责任,对自己的认识和努力方向逐渐清晰……社会画卷在眼前逐渐展开,无法抗拒那种吸引,只能任自己融入,接受她的磨练,承诺自己的成长。”这种对职业的敬畏感,我直到今天依然保持,这是立身之根,只是我的敬畏感从浓度上说,有时稀有时稠。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谁没有自己的想法呢?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住自己的想法,并想法让自己的想法有个坚固的载体。
     读年轻同事的体会,确实让我惊醒,我的确是老了,尤其是心态特别的老。我该从他们那里借点儿青春和朝气了,评论家李新宇先生有言:“历史常识使我们明白,真正的知识分子和一流的文学家,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少数,只要地平线上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就已经够了。”套用李先生的话,我说,历史常识使我们明白,真正的记者和一流的编辑,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少数。只要地平线上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就已经够了。我的身影可能不在地平线上,但我希望我跋涉在靠近地平线的地方。
     我有个老领导说,展露自己的平台很难找,展露才气的时间非常短,横竖就那么几年。就像花一样,绽放是按天或更短的时间算的。惟愿我年轻的同事们们一直保持住青春的状态,别如我等找不到绽放的感觉,还怨天尤人。(2005年1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