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四月登“杏坛”

(2007-03-28 14:33:35)
分类: 观星

            于丹四月登“杏坛”

    现在明星谁最火?“小妮子”大名叫于丹。“小妮子”的称谓是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给封的。马教授可以倚老卖老,咱哪敢!听说于丹教授四月份要来山东,到曲阜孔庙杏坛讲学,这对于丹的粉丝“鱼丸”们来说,该是一桩盛事。
    我曾经在曲阜求过学,周末也多次到杏坛那儿坐着歇息,特别是春天,清风吹着我的面庞,想像着当年孔子坐在众弟子间聊天的情景,也是很惬意的。那时还没有很多的游人,白鸽在空中掠过,麻雀站在松柏的枝桠上叽叽喳喳。可是现在热闹了,人气正旺的于丹要来了!她一来,人就多起来。
    摄像机要跟着,录音机要跟着,采访的记者也要跟着,铁杆粉丝“鱼丸”们更得跟着,这一切,怪于丹也不该怪于丹,是时代使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嘈杂的环境里,于丹还能不能捕捉到孔子曾经生活的地方那特殊气息?《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录,杏坛应该见证了《论语》的诞生。于丹站在杏坛上讲,跟站在“百家讲坛”上讲,感觉应该是不一样的吧,这里起码有千年古柏,古碑,古建筑,还有孔子故乡人说话的腔调。这一切应该成为一个很大的“场”。当然,于丹登杏坛,更有一个很大的炒作空间。
    于丹到杏坛要讲什么?是把在“百家讲坛”上的讲稿再背一遍,还是有感而发,来个全新版本?这对大家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于丹来了,带着明星的光环来了。大家要一睹学术超女的风采,而寂寞的孔庙,也如曾经寂寞的《论语》,因为于丹的心得而突然销量大增一样,组织者肯定期待着游客也将大量增加。这就是组织者期待的明星效应。
    然而较真的学者不买于丹的账,质疑她的学术水平,要炮轰,要讨伐,要灭她。叫我说,这些学者也太多事,一个弱女子讲讲古典,有什么大不了的。再说了,在央视讲《论语》讲《庄子》问题上,就不该把于丹放在学者队伍里去衡量她,拿学术的标准来衡量一个明星,必然得出一个尴尬的结论。她在这个时段是个明星,明星就有明星的标准,明星需要的就是热闹,要热闹,就很难达到完美,有破绽很正常。于丹是搞影视传媒的,她还给好多电视台当顾问,她深谙炒作之道,她知道一般读者和观众喜欢什么,她知道怎么去迎合,孔子是个筐,捡着合适的就往里装。《读者》杂志里面的小故事,报纸上的小感悟,统统拿来为我所用。于是“心灵鸡汤”热乎乎地端上了大众的桌面。
    对学者成为明星,进而被粉丝追捧的现象,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万森先生曾经跟我谈过:“我觉得这是两个层次,一个是对文化的迷恋,一个是对明星的迷恋,如果这两个层次能够沟通的话,是我的愿望;如果把对文化的追求转移到对明星的迷恋,这是我的忧虑。”王先生是对学术明星粉丝们的忠告,也是对学术明星的委婉提醒。
    著名作家贾平凹几年前到山东,游览了曲阜,写了篇散文叫《进山东》。他说:“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墓前叩一个重响。”他在济宁搞了一场签名售书活动,书店的人又动员他能再到曲阜搞一次,他断然拒绝了:“孔子门前怎能卖书呢?”贾平凹是清醒的,他卖的是自己的小说《土门》,内容跟孔子无关;再说了,书里还有好多不雅的话,孔子要知道肯定不高兴,所以他不敢卖。
   不知于丹有没有在孔子门前签售的计划?《于丹〈论语〉心得》毕竟跟《论语》有关,我想如果于丹签售的话,好礼的孔子应该能理解,于丹不必担心孔子突然活过来,捋着白髯,学着马瑞芳教授的口气说:“小妮子你好大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