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朋友们不必看,这些东西是我存留的资料
■落实科学发展观·现代农业路径探访
良种推广,“软投入”是最好土壤
本报记者
逄春阶 佟化文
3月9日上午11时,在夏津金秋种业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大厅里,从河北威县来的50多个棉农围住技术员阚子瑞,请他讲解“鑫秋1号”的种植情况。这个品种是金秋种业自主研发、通过国家鉴定的当家品种。
阚子瑞沙哑着嗓子说:“春节前,每天来这里的棉农100多人,最多的一天是300多人。棉农的问题五花八门。”
威县梨元屯镇西小庄村的任凤华专门经销棉种,是这里的常客,她用面包车拉来5个棉农:“年前我们来买了3吨,今年想再买1吨。”
梨元屯镇干集村的棉农张春方听完讲解,看完录象,又参观现场,忙得额上都冒了汗:“买种子不是买别的,亲眼看到种子加工的全过程,再选择自己最合适的,就放心了。人家公司车费给报销一半,还有5块钱的伙食补助呢。”
记者跟着棉农从开放式植物组培研发中心出来,正碰上金秋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友秋,他说:“农技成果推不开,不是成果不好,也不是农民愚昧,而是少了一个环节,有良种,你得有良法配套。我们从去年8月开始,在营销措施上换了一种模式,就是把棉农请到我们这里来,让他们参观,由技术员帮着选购。”金秋公司专门划出770亩地作为试验田,设置不同的生态区,进行各种实验,筛选出适合棉农当地种植的品种。公司要求所有技术员在导购时,必须准确了解棉农耕种习惯,以减少种植误差,力求棉农种出最佳收成。这样,就把销售的过程,变成了培训的过程。
记者了解到,金秋种业目前是全省常规抗虫棉最大的企业,在省内外发展自己繁育、委托繁育基地4万亩。辐射河北、新疆、海南等省区,其中16000亩是实验示范基地是从农民手中长期租用的。
张友秋驾车领着记者在各个种植基地转,不时停下车跟基地里的棉农打招呼,问长问短。雷集镇双庙村村支书朱秉勇听说张友秋来了,非要拉着回家坐坐:“俺村1000亩地成了棉花试验田,一亩地付给给农民800块,原来种粮食一年收入是500来块,还要买种子,打药,追肥。现在不用了。这1000亩,农民什么都不用投入就增收28万元。”
“我经常下来转,在地头上跟棉农谈,面对面,有针对性,他有啥担心,啥难处,马上可以解决。咱得替农民想,人家凭啥用您的种子,还不是相信你嘛!你是搞科技推广的,要硬投入,更要软投入,也就是非物质形态的投入,软投入是最好的土壤。有了软投入,才有认知度。”张友秋说,“我们基地棉农有一大半,我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常下来转的生产部经理贺洁不时插话:“我们公司还组织了8支电影队,每年一开春,免费到农村放映,放故事片前,先放棉花一播全苗技术科普片,很受老百姓欢迎。还办了《金秋科技专刊》,每期印到5万份,都是免费发放。”
金秋公司常年聘请十几位省内外棉花专家,请他们给予指导,70岁的棉农专家滕茂训常年蹲在田间地头,还到河北等地现场指导。公司科技特派员、夏津县科技局原局长孙希东对培训最清楚:“远的不说,今年正月十一,我们请省棉花中心副主任、农学博士董合忠来雷集镇讲棉花栽培,有的棉农从100多公里外赶过来听。去年,金秋公司跟夏津县妇联联合搞了5期培训班,重点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训种棉妇女400多名。公司成立6年来累计免费培训棉农2万多人次。
”
据统计,去年金秋种业实现销售收入8524万元。按每年推广金秋棉种150万亩计算,良种良法配套每亩增收效益120元以上,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每年可为农民增收2亿元。去年10月,夏津县55万亩优质棉标准化示范区,经过籽棉测产、衣分测定、农药残留等108项指标的严格考核,以96分的高分通过了国家级“大考”,成为我省首个国家级优质棉标准化示范区。
专家评点(省科技厅农村与社会发展处处长、理学博士
赵友春):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样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才会落到实处,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才会大大提高。
近年来,省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计划”,通过项目实施,形成了180余套技术体系和规范,有力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据统计,“十五”期间,中央及省级财政共投入574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地方、企业和社会配套投入8.43亿元,创新种质资源1000多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累计培育出金秋种业、登海玉米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57家,带动农户980万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