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去火气
逄春阶
演艺界的一些明星,动不动就发发脾气,摔了话筒,出言不逊的事常有,火气大得很,别人碰不得。几年前笔者在潍坊曾经亲眼见过一位明星的“出色表演”,晚会已近尾声,压轴的是明星出场,可那位明星突然说心情不好,而拒绝出演,主办者急得如热锅之蚁。幸亏明白人指点,赶紧在演出费上加了码,那位大腕才上场演了一曲歌颂英雄的歌。
有些明星发发火似乎很正常,不发火好象算不得明星。可明星的火气是哪里来的?火气来自他(她)的名气,倘若默默无闻,哪还敢在大庭广众中撒气。明星的名气又是哪里来的?很大程度上是观(听)众塑造的。说来说去,明星对观(听)众的火气,一大半还是观(听)众惯的。“捧”,捧出了火气,“追”,追出了火气。
由个别明星的“火气”,让我想起了藏家对藏品的态度。一般人拿着藏品往往是百般呵护,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要藏个“崭新”。而作家阿城不然,比如对待玉石之类的珍品,态度颇为随意,只是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洗漱用具的塑料袋中,将玉石视为寻常物。他说万不可太在乎,太在乎就把玉石惯坏了。应该随意由众人掂在手上,任大家揉来捏去,传看一阵,去去火气。
阿城的收藏观值得思索,我们对某些明星,是不是有点太在乎了,因为唱了一首歌,或演了一部电影,就被包装得金光四射,真正是闪亮登场,欣赏者动不动就是什么巨星,影后,影帝地喊,反正什么词过瘾就给用上什么词,弄得明星们真以为自己已非凡人,而是“帝”或者“后”了,既然被冠以“帝”“后”的名分,也便有了“帝”“后”的火气。
去去火气,除了演艺界人士自身要加强修养外,我们这些观(听)众是不是应该从作家阿城收藏玉石那里受到启迪,把演艺界的明星只可视为寻常之人,万不可视为非常之人。最好是,追有度,捧有节,欣赏者抱着平常心欣赏,明星们也便习惯了平常心待己,火气一少,人气就会增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