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梨花体” 结出一个大鸭梨

(2006-10-10 15:43:05)
 “梨花体” 结出一个大鸭梨
 
                  逄春阶
 
    河北女诗人赵丽华,四年前在网上发表诗作。比如《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另一首《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则写道:”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最初是清华、北大的校园网站开始恶搞赵丽华的这些诗,随后这股风潮很快蔓延到了网站的各大论坛。
     赵丽华这种类似于大白话的“口水诗”遭到了网友们的嘲笑。很多网友开始模仿写作“梨花体”的诗歌,一个以赵丽华的名字注册,叫做“梨花”(“丽华”的谐音)的网站成立,有网友说:我/看了/笑翻了/看完了/才发现/我也可以是诗人的/因为——/我会用回车键。”更有甚者,将赵丽华与网络红人芙蓉姐姐联系到一起,称其为“诗坛芙蓉”。有好事者,还要搞什么“梨花教”,要奉赵丽华为“梨花教教主”。
     把一个人的诗歌命名为“某某体”,在中国诗词史上就有。比如诗歌到了魏朝建安时期,渐重辞藻、对偶、用事,晋陆机开始注意到声音的谐调,诗人沈约则把四声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创造了“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诗人温庭筠等18家的词为《花间集》后世称他们为花间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为宋词的发展准备了文学上的条件。北宋初年,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册府元龟》,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欧阳修曾说“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流行一时。这种诗体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明代前期还有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台阁体也是士大夫体,乍看雍容典雅,其实极度平庸乏味。等等。历史上的这“体”那“体”都是在形式上的一种探索,好多的探索是开一代诗风,遗憾的是,好多也都带有病态。他们的探索,被作为一种符号,被镌刻在浩瀚的中国诗词史的某一页上。
    赵丽华应该是荣幸的,她的“梨花体”,也可能成为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符号而名垂千古。有些人写了一辈子诗而名不为外人所知,于是乎发世无伯乐,生不逢时之叹。不过我仔细看了看赵丽华的大作,觉得她的自由体诗,真如白开水一般,跟散文不同之处,就是不停地分行。余生也晚,好多的现代诗,比如昌耀、食指、北岛、顾城、海子的作品,我读着跟梨花体不一个味道,读他们的诗作,内心深处最真诚的情感被呼唤出来,真正的诗能拨动我们读者的心弦。而这样的梨花体,我可以一天写上三百首,或者更多。无病呻吟、假模假样、没有生气的死文字,跟诗竟然不沾边儿,这是诗家的兴还是不兴呢?“80后”的臭小子韩寒有出来批“梨花体”,我看批的蛮有意思,而众多的当代诗人沈浩波、伊沙们跳将出来,如泼妇一般大骂韩寒。我总觉得沈浩波、伊沙们不是在维护现代诗的尊严,而是想借韩寒炒自己吧?沈、伊们明显暴露出自信心的不足,你看,北岛就没有跳出来嘛!
    我跟诗界的朋友说,真是怪啊,梨花跟诗词是有缘的。据说宋代词人张先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苏东坡就写了首调侃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东坡就是东坡,调侃也能调侃得这么有风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两句诗成为经典:“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中最优美的意像——“梨花”,形容的是雪,雪的洁白和飘逸。
    芙蓉姐姐出来的时候,我曾经发“谬论”,说芙蓉姐姐的做派,玷污了“芙蓉”二字,我老家原来有棵粗如碗口的梨树,春天里的梨花,开得烂漫,片片薄如蝉翼,我欣赏它们无暇的洁白,而“梨花体”中的梨花,尽管也是白,但我看到的是苍白,是不是赵丽华错过了开花的季节呢?同事说,小心赵丽华恼了,结出个大梨来,是不是个大鸭梨呢?咬一口再说。哈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