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奇但别太离谱

(2006-04-17 11:34:54)
分类: 杂记
     传奇但别太离谱
                           ——初观《玉碎》
                                    逄春阶
    电视剧《玉碎》刚播了6集,看后感觉还不错。初步印象:一是“歪”王刚演出了“正气”;二是说教色彩比较淡。但有些演员表演还欠火候,人物情感的处理不够饱满,有些地方太离谱。
    刚开始看,发现是王刚扮演玉器店老板赵如圭,觉得导演选错了人。因为王刚善于扮演奸臣。他只要一出来,马上让人联想到他那副标准的奴才相。记得《北京青年报》就曾报道过,王刚领着自己亭亭玉立的女儿到街上逛,他转身的时候,就听老大妈在议论:“唉,唉,刚刚你们看到和珅嘛,带着‘小蜜’来逛街了!”弄得王刚苦笑不得。王刚被观众贴上“歪人”标签,因为印象太深刻,揭都揭不掉。你让他再演正人君子,会不会演砸?可是,看过王刚的表演,和珅的色彩没了,王刚有了新感觉。比如,赵如圭的二女儿怀玉因为搞反日宣传被关押,他托关系让鬼子放人,鬼子的条件是怀玉必须面对新闻界念悔过书,但怀玉就是不念。赵如圭面对正义凛然的女儿,真是爱恨参半;而面对鬼子的强硬,又束手无策。他要给女儿跪下,求女儿悔过。在他内心交织着的是对鬼子的惧怕与仇恨,在这点上,王刚的表演比较出色。可以说,他演出了一个有操守的父亲的魂。
    有一部分重大题材的电视剧,特爱说教。影视制作者老是怕观众不明白,翻来覆去地借主人公之口宣扬自己的主题,其实这是非常拙劣的处理。《玉碎》算是抗战题材吧,从我看到的几集来看,说教色彩比较淡。《玉碎》的主题其实很明显,就是我们常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无一不与“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赵如圭似乎是因“玉”而生,他出生在玉器世家,继承了经营玉器的家业。而他的性格也正如“玉”的品质。他以“温润”的性格周旋于日本人、军阀等多方势力之间,以求得安生立命。导演并没有让演员轻易地说出一些大而空的口号,而是用生活化的细节来强化人物的精神走向。
    但这部戏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赵如圭意外地见到了末代皇帝溥仪,这确实有传奇色彩,因为有“玉”在中间穿插,显得就比较自然。这些观众都能接受,但万不可太离谱。皇帝溥仪面对赵如圭简直就像个顽童,说话一惊一乍的。当听完赵如圭关于玉的解释,竟然捏着个公鸭嗓子站起来指着赵如圭喊“知己呀……”然后又捧着皇冠嚎啕,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教养,简直就是个泼皮无赖,神经病,我觉得作为一部正剧,对末代皇帝的处理太“无厘头”,这是个不和谐的音符。
    《玉碎》中有好多熟面孔。比如扮演赵如圭大女婿陆雄飞的,是在《水浒传》中扮演武松的丁海峰;在《神医喜来乐》中扮演赛西施的沈傲君,扮演二女儿怀玉。陆雄飞是青帮,丁海峰演出了陆的“邪”劲儿,看着像那么回事儿。但“赛西施”演的怀玉,在人物情感处理上显得苍白,单薄,只要她跟王刚一起配戏,就感觉她还是太嫩,太做作,尤其是她不会用面部表情来演戏。
    我佩服编创人员选择了一个好题材。他们挖掘出传统的“玉”身上蕴涵着的旺盛活力。玉,在中国是一种符号。古人用玉比喻君子品德。《礼记》上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我希望在下面的演出中,“玉”这个沉甸甸的符号,能融化成整部戏的主旋律,让《玉碎》显示出有别于其他电视剧的分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