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的语言暴力
—再评电影《英雄》
逄春阶
“杀!杀!杀!……”这是在《英雄》中从四面八方传来的震天吼声,身穿铠甲的兵马俑般的士兵拉圆弓箭,等待秦嬴政的关于处决刺客“无名”的手势;还有刺客“飞雪”刺杀爱夫“残剑”的特写以及飞雪自杀的那个把剑用力一捅的细节。这些镜头,其实我们在影视中屡见不鲜,这种显性的影视语言暴力,正在污染人们的眼睛。我们不能不对此高度警觉。
张艺谋是观众有着良好期待的导演,他过去的辉煌印证着他有能力满足大家对他的期待。我期待着张艺谋为了自己个性化理念处理武打内容,给类型化、脸谱化的武打片一个惊醒,结果是依旧叮叮当当的跟人家拍的没有什么两样。一招一式没有任何独创的东西。围绕武打构思的故事的饱满程度、紧张程度都乏善可陈。有意思的是,他渲染的暴力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是刺客对武功的颠境的追求和终极逼问,还是柔美女子甘愿为情殉葬而不能舍夫独活,都是以刀光剑影的气氛营造显现的。
导演的语言暴力,即其所用的电影语言在审美意义上的暴力指向。暴力之所以令如此多的导演迷恋不已甚至难以割舍,当然是因为它本身所蕴含的某种炫人眼目的美。这样一种美同样来自它所试图展示的意志力量。意志本身是让人着迷的,一个人在施加暴力时总是有某种快感。这样一种居高临下的目光在关于暴力的影视作品中,转换为一束强烈的、透视性的光芒,在这种光芒中一切都毫无顾忌地显露,因为越露骨就越能显示出意志的力量和眼光的独到、深刻。宣泄暴力说到底就是在进行欲望宣泄。
过份地依赖暴力和死亡因素,以招徕观众,是导演的无能。正如一个学者说的,一个人只有在无力通过别的方式打动人时才会使用暴力语式来冲击人。真正有力量的作品应该是一种平静、内敛、倾诉性的,它不张扬、不强求,却蕴藏着感人至深的力量。平静而有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力量。
让人忧虑的是,对暴力的宣泄,很可能成为现实世界的暴力诱因。报端披露的好些绑架、勒索、刺杀案的案犯直陈受到影视的“启发”。暴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引发观众在现实世界中的暴力行为,对暴力的再现总是不自觉地变成暴力的心理同谋。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论展示暴力的手段多么刺激,多么有感染力,渲染的都是暴力。张艺谋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但票房价值牢牢拴住了他飞翔的思维翅膀。卖点在哪里呢?广告宣传!不惜血本,再拼上自己的老脸。我担心,长此下去,观众对他的期待将消失。对金钱的渴望超过了美的追求,一个有天赋的导演将夭折在艺术高峰的中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