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猎手》显然为2014年好莱坞的重要作品。该片荣获欧洲最具品牌力的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同时年度美国金球奖有三项提名,奥斯卡奖有五项提名。
一般体育题材的电影多为励志片,记录运动员如何排除艰难困苦勇攀高峰,赢得人生辉煌,已然一种常态。解读一个爱好摔跤运动的豪门富商与摔跤世界冠军兄弟俩的关系纠缠的《狐狸猎手》,并没有阐释成功而是失败,根本就是一部惊悚的恐怖犯罪片。
富翁杜邦非常变态,他冷血暴虐,神经脆弱;他冠免堂皇,囗是心非;他内心阴险,无恶不做;他认定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搞掟一切,有钱就该任性。他花钱赞助摔跤运动,并建立“狐狸猎手”俱乐部,一方面因爱好,更重要的在于满足他的自尊与虚荣:他虽然非专业出身,却可以当奥运冠军的教练。还能在全美50岁以上摔跤元老赛上夺冠。他要奥运冠军称自己是父亲,是导师。他希望藉此使自己在鸟类学家、环球探险家、集邮家、慈善家、作家等名头上多添几个光环,从而让母亲看得起自己。
母亲是杜邦心头永远的痛。杜邦亲口告诉马克:自己少儿时认为最好的朋友原来是母亲用钱收买让别人这么做的。而且母亲不喜欢摔跤运动觉得低贱。豪门之子痛恨母亲又希望得到她的认可。
可想而知,出身贫寒的马克.舒尔茨与戴夫.舒尔茨两兄弟投奔豪门,便埋下悲剧的种子。
贫穷是一种罪恶。马克虽然贵为1984年摔跤项目奥运冠军,却因父母早年离异,与哥哥相依为命,哥哥亦兄亦父,长期笼罩在戴夫阴影之下的马克自卑、失意而压抑,长年眉头紧皱,沉默寡言。杜邦邀请马克加盟,令其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杜邦与其亲如父子的关系,也使马克感觉找到了情感的慰藉与新的归宿。他对杜邦有求必应,甚至让他吸毒亦未拒绝。其实老板与穷小子怎么可能平等?后者永远被前者玩弄于股掌之间。因一点无足轻重的小事,喜怒无常的杜邦骂马克为“不懂感恩的猿类”,煽了他一巴掌,彻底将马克打清醒了,但他已经骑虎难下。吸毒与抑郁令其最终与1988年汉城奥运会金牌擦肩而过,退役后成为打野战挣钱的混混。
马克的哥哥命运更惨!皆因杜邦想得到的未果,心情不佳而将温和而通达的戴夫三枪射杀,永远离开了爱他的妻子与孩子。他本来有大把机会逃出魔爪,因他舍不得老板提供的优厚待遇,委屈求全。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影片讲述了商业对倡导健康活力、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的戗害。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卑劣带来的竞技体育的异化与对运动员的损害,以及运动员“物化”的悲剧。
《狐狸猎手》形式与内容匹配,缓慢而拖沓的节奏,静止而凝重的画面,简朴而稀松的配乐,营造压抑沉郁,诡异不安的氛围。导演娴熟的技能与才华令人折服。
导演:贝尼特.米勒
主演:查宁.塔图姆、马克.鲁法洛、史蒂夫.卡瑞尔
上映:2014一11一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