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中求进——2012年东莞时报上半年总结
(2012-07-26 17:52: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活动致辞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
我对分管的东莞时报上半年情况进行总结汇报。
在集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东莞时报》紧密围绕“质量效益年”工作主题,切实贯彻“五大提高”工作部署,从“十化”入手狠抓工作落实,真正实现了“好中求进”。
一、
1、基调平稳,多篇报道领导表扬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报纸最基本的要求。上半年,本报报道基调平稳,未出现导向问题,说明队伍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让领导放心了。与此同时,一批策划与报道受到市领导的好评与表扬。
今年1月1日,本报独家报道大岭山消防中队特勤班长李皓平三进火场,救出多名被困人员的事迹。1月6日,市委书记徐建华做出批示:此类信息应及时宣传。
2月24日起,为庆祝本报创刊四周年,推出大型策划“爱上东莞的十大理由”评选活动。受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新潮的表扬。
6月11日,本报《民生周刊》推出“都市险突围”专题报道,以6个版规模呈现。市长袁宝成高度重视,在时报上批示:“请国土局和各镇街认真抓好今年地质灾害整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有整治责任制及防范预案。”
6月21日,东莞时报报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肯定东莞“三打两建”工作,受到姚康副书记的表扬。
2、落实“十化”,力促产品优化升级
去年9月,陆社长定调,东莞时报要将“十化”(我撰写的《东莞时报》“十化”思考)作为产品优化升级的指引方向,并落到实处。
上半年,采编做了以下实在的工作——
(1)强化时政新闻民生化。推出“每日民生焦点”和《民生周刊》。前者将政务活动中与百姓相关的民生话题及政策放大,做深做透;《民生周刊》逢周一出版,8个版,对一周民生焦点总结,点评,同时,抓住一个重大的民生话题进行深度调查报道。形成本报的品牌专栏与专刊。
(2)强化慈善宣传,彰显温暖特质。开辟善行版,周一至周五见报,集中报道社会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群,号召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与支持。同时,报道各种慈善活动。倡导全民慈善,促进慈善行为的平民化与常态化。该版还设“每日一拍”专栏,周一至周五组织拍品拍卖,并将善款注入时报今年成立的公益组织——东莞市玉兰暖流公益服务中心,帮扶需要救助的人。本报还积极组织与参加了系列慈善活动。如四周年赴韶关山区与湖南平江中学助学及书画慈善拍卖活动等。使东莞时报的慈善情怀深入人心,也体现了报纸的温暖特质。
(3)强化社会新闻的人性化探索。要求采编不要热衷“嗜血”的刺激新闻。面对负面的社会新闻,不要满足于简单的现场呈现,而应该关注事件中的人,挖掘其中的温暖元素。
6月15日起,“虎门新闻”连续4周关注一位在醉驾事故中痛失婆婆,儿子重伤的受害者陈清叶。从关注其事故后心路历程,号召大家帮扶,又鼓励其自救,重开汤粉店,并号召大家去其汤粉店用餐,等等。此为社会新闻人性化的典型案例。
(4)强化贴近性,恢复社区版。
创刊之初,曾有社区版,反响不俗,后无疾而终。今年恢复,并通过召开社区交流会请各社区的负责人参会,解决新闻线索渠道问题。
(5)强化形式创新,包装更加讲究。
上半年我们强力推出文本的短句短段悦读化写作,标题的叙事化制作,使形式更为抢眼。
四周年之际,版式再一次优化升级,使版面更为舒朗、清新,创意更强。许多版面在网上传播,业界评价极高。
3、深耕基层,《虎门新闻》开局良好
6月8日创刊的《东莞时报·虎门新闻》是本报改革创新的“试验场”。当省级大报纷纷到地市办地方版时,作为本土媒体有必要更加深入基层,到镇街办报,以贴近本土市民。作为本集团的日报与时报影响力也主要集中在市区,镇街广告极少。而且东莞一些富裕的镇街完全可以支撑一个市场化的报纸生存。东莞报业一直探索镇街办报模式。东莞日报的《大朗周刊》、《塘厦周刊》为代表的,属于政府出资办刊模式;东莞时报一直探索走市场化办镇街版路子。曾经采取与广告公司合作,外包的方式办刊,成效不大。如今采取组成“采编、发行、广告”三位一体的项目组强势进入镇街办报,显然是有益的尝试。《虎门新闻》创刊当期,有12.5万广告收入,可谓旗开得胜。内容也受到当地尹景辉书记和主管宣传党委的好评。《虎门新闻》前景看好。一旦《虎门新闻》尝试成功,势必解决《东莞时报》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问题,我们可以在一些富裕镇克隆《虎门新闻》,使东莞时报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陆社长在《虎门新闻》运行一个月情况汇报上作出批示:“对《虎门新闻》创刊一个月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对项目工作组全体将士表示崇高敬意。希望《虎门新闻》抓住主流,办出一流,引领潮流,真正做到走向市场,当好“试验场”。”
4、规范运作,“采编大纲”修订成型
没有采编大纲办报,恰似工厂生产产品没有“图纸”。度过创业阶段的浮躁与忙乱,我们必须进入稳定与理性。从去年底,我们一直在编撰修订“采编大纲”。今年6月,办报“图纸”——《<东莞时报>采编操作指引2012版》终于成型,包括开篇语、总纲、规范与禁忌、版面属性、产品属性、编辑出版凡例、采编考评大纲等7个部分,约8万字。内容详尽,操作性强。拟印300本,采编人手一册。将来每一位新人入职送一本,并进行培训。该书的出版意味着时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东莞时报的产品形态一定要相对固化,不会因人的变化而变形。
5、重视微博,活动不断人气激升
我们倡导微博化,强化微博意识,积极探索微博的盈利模式。
上半年,我们由一位副主任主管微博,3名专职人员维护。5月份组织“我的团长我的团”活动,吸纳本土有影响的微博博主30名,其粉丝量超百万。我们还开辟“微博达人”专栏,线上线下互动。6月推出“声动东莞”,寻找东莞最棒的声音与本土原创音乐,6月17日举办首场演唱会,人气极旺。该活动还将延续下去,并有20多万赞助。
微博不仅为时报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线索,提升了报纸的品牌,而且也为报社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半年统计微博粉丝年中比年头翻了一倍。
6、激情创新,新老骨干斗志昂扬
年初,我们调整了部门结构,将专刊部并入广告公司,强化经营主导制。同时提拔了一批新的骨干。
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批新骨干激情焕发,锐意创新,表现突出。
比如时事新闻部的荣建华主导时政新闻民生化卓有成效;要闻编辑部张晓明对微博的探索贡献很大;编委余佩函领导的社会新闻部在改革创新与新闻策划上表现优异;编委敖剑锋在要闻编辑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正常出报与质量稳定;专刊部蓝学才对专刊改革想了许多办法。
还有向志清作为一名老员工,主持总编办工作有条不紊,同时率领一干新人创办《虎门新闻》一炮打响,成绩有目共睹。
正是一批新老骨干成为本报的顶梁柱,撑起了东莞时报稳步发展的一片天。
二、
1、采编队伍不稳定,时有员工被挖走,上半年离职人员高达15人,缺员状态困扰采编队伍。
2、上半年经营状况不甚理想,要完成全年任务压力大。
3、发行量徘徊不前,影响广告效果。
4、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东莞时报进一步发展。
三、下半年努力方向
1、狠抓“十化”落实,力促产品质量稳定。
2、做好“虎门新闻”,闯出一片蓝海。
3、强化整合营销,力挺经营上扬。
4、抓好微博营销,创造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