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莞节庆活动遍地开花
东坑卖身节、望牛墩七夕民俗风情节、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暨文化艺术节、大朗国际毛织交易会暨文化艺术节、桥头荷花文化艺术节、樟木头小香港旅游节、凤岗客侨文化艺术节、企石千年秋枫文化节、道滘美食节、谢岗登山节、麻涌香飘四季文化艺术节、常平国际啤酒节、洪梅花灯节、清溪客家民俗风情文化艺术节……
在东莞,几乎每个镇区都有自己的节庆活动,可谓遍地开花,异彩纷呈;许多节庆活动始于本世纪初,已举办多届,恰以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每年还在不断出现新的节庆活动,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通过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现代文化资源、现代产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对内可以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凝聚人气,提振士气,促进社会和谐;对外则可以推广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已成为东莞人的共识。各镇区都在积极举办自己的节庆文化活动,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节庆活动的繁荣缘于东莞经济发达,各级政府财政宽裕,更在于自上而下的倡导与推动。
2010年,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等部门联合主办,对各镇街特色节庆活动进行整合,并冠以“‘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亮相,对各镇街的节庆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东莞的节庆活动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传统文化为特征的节日,其中既有传统民俗而生成的节日,如“东坑卖身节”,望牛墩“七夕民俗风情节”等;也有以历史资源而生成的节日,如“桥头荷花节”、“寮步香市旅游文化节”、“企石千年秋枫节”等;
二是以现代产业为特征的节日,如“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暨文化艺术节”、“大朗国际毛织交易会暨文化艺术节”等;
三是以现代文化资源为特征的节日,如“东莞广场文化艺术节”、“东莞合唱节”等。
二、节庆活动需要个性化塑造
何谓个性化?
首先,节庆名称应该是独一无二,个性突出的,是朗朗上口,易记难忘的。名字忌诲重复雷同,冗长啰嗦;同样,节庆内容也应该追求与众不同,人无我有,特别是主打活动应该围绕主题,特色鲜明。而不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非个性化”。
节庆活动既要注重文化品味,还应考量群众参与性与可持续性,更应兼顾产业化,即对本地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
以此为对照,虽然许多镇区都有自己的节庆活动,但普遍存在着个性化不足、主题不鲜明、特色不突出、品牌难以形成的问题。无论从名称还是内容来说,雷同性强,差异化弱。比如有几个镇的节庆都叫“XX镇文化艺术节”;几个水乡镇都搞内容大同小异的龙舟节(2010年端午,东莞首次整合10镇力量,联袂打造东莞龙舟文化节);几个镇区都搞“美食节”,和“企业文化节”,造成撞车;石排镇的节庆名字叫“体育文化艺术科技节”,什么都想装进节庆的名字,反而显得臃肿难记。其次,节庆活动内容太散、太近似,一般离不开书画、摄影大赛、歌唱比赛、体育比赛、美食街等活动,晚会的主题不鲜明,质量参差不齐,多为大杂烩,或请几个大牌明星压阵,缺乏创意,缺乏原创性等。
三、个性化突出的节庆活动
从个性化的角度分析,我们可将节庆活动分为三个档次,即个性突出的,个性一般化的与个性差的。当然,也有的镇名字有个性,内容一般;有的镇内容不错,名字一般。比如长安镇,活动的文化味很浓,规格也比较高,但名字只是简单的“长安镇文化艺术节”,太一般了。作为知名度与经济实力一流的长安镇应该为自己打造一个叫得响的节庆品牌。
属于第一层级的,如东坑卖身节,首先名字源于明末清初的东坑“二月初二卖身”的民俗,有特色。从内容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为其特色。此外泼水、射水狂欢更是其吸引年青人的游戏。每逢这一天,打水仗成了压轴节目。卖身节变成了“射水节”、“泼水节”,寻找快乐成为节日的突出特色。
桥头荷花节亦属于比较成功的节庆活动。虽然其荷花面积不算大,只有300多亩,比不上三水的“荷花世界”,比不上中山的海上山庄,比不上东莞的松山湖,更比不上省外的许多地方。但桥头有意识打文化牌,通过提炼荷花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开展系列相关的文化活动,使其节庆活动主题突出,内涵丰富。比如他们举办的荷花仙子大赛、荷花文学奖评选、荷花摄影大赛,荷花书画展等等,荷花舞蹈更作为群众文艺活动特色成为每年晚会保留节目与对外参赛的主打节目等。紧紧围绕荷花做文章,使其节庆活动特色鲜明。该镇还获得中国荷花名镇的美誉。2010年,通过评选荷花仙子,确定冠军为该镇的形象大使,开创了乡镇评选形象大使的先河。同时,荷花仙子亚军成为镇电视台的主播,可谓一举两得。当然,其弱点在于产业化特色欠缺。
望牛墩七夕民俗风情节属于很有个性的节庆活动。每年农历初六“拜七姐”是望牛墩人过“七夕节”的传统风俗。望牛墩人将此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节庆期间的招牌菜有传统的“拜七姐”仪式,有“七夕贡案”的评选与展示,有巧姐赛艺。在此基础上,倡导情人恩爱,家庭和谐成为其延伸的主题,紧扣主题举办了各类活动。2009年,东莞报业文化有限公司为其策划了“情缘配对晚会”、“情诗大赛”、“最浪漫的事征文大赛”、“乞巧女儿星评选”、“许愿树”、“情缘墙”、“鹊桥会”等一系列活动。
此外,还有不少镇的节庆活动都有一定特色,比如虎门的服装特色,大朗的毛织品特色都非常鲜明。企石千年秋枫文化节的草龙舞为其特色,谢岗登山节的山地自行车大赛为其亮点,等等。
四、追求个性化节庆正成为一种潮流
如今,东莞节庆活动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独特化蔚然成风。
比如茶山镇,今年5月8日至10日举办了首届“茶园游会”。茶园游会有500多年历史,解放后就中断了。60年后,茶山将此民俗重新恢复,并注入新的内涵,成为老百姓盛大的节日。该活动主会场设在重新改造过,装饰一新的东岳公园。开幕当天的主打节目是岭南民俗大巡演,共有700多人参与。其中既有传统的菩萨方阵,也有舞龙队、醒狮队、民间艺人表演方阵,还有外请的民间艺术方阵,也有本地赞助商的方阵,声势浩大,热闹非凡。当天街道两旁站满了市民,水泄不通,估计春节也没这么热闹。
横沥镇曾举办了八届红荔风情节。然而,横沥的荔枝不如大朗、大岭山出名。以荔枝为主打的节庆活动也难出特色。今年,他们准备举办“百年牛墟旅游文化节”。因为横沥牛墟有400年的历史,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牛代表着勤劳朴实,围绕牛做文章大有可为。
大岭山镇一直没有自己的文化品牌。与大岭山镇宣传办的同志聊天,他们很沮丧,本来是东莞家具生产基地,但风头被厚街盖过了,厚街家具似乎更有名气。本来是莞香生产基地,大岭山鸡翅岭还被评为“广东省莞香文化之乡”,但莞香文化的品牌被寮步抢走了。本来有背靠大岭山的登山资源,谢岗捷足先登搞了登山节。大岭山还有什么独特的资源?东莞报业传媒文化公司为其度身订做了“红色文化节”,因为大岭山是东纵指挥部所在地,东纵纪念馆亦在此,红色文化是其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别人抢不走的。通过打造红色文化节,能让珠三角、广东、甚至全国的党员都到大岭山开展党员活动,人气就低不了,这是我们最朴素的想法。
我们有理由相信,各镇街都会有意识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节庆文化品牌。
五、需要改变或提升的节庆活动
其实,许多镇区的节庆活动都有改进与提升的空间与潜力。只要我们厘清思路,认真考量,应该能找到解决之道与光明之路。
比如清溪镇,现在的节庆文化活动叫“客家民俗风情文化艺术节”,两年举办一次。首先时间拖得太长,不宜形成品牌,应一年一届。其次,名称缺乏个性,一说客家文化,别人会想到梅州、河源,人家才是正宗。名称太大,不易打造区域品牌。
据我了解,清溪的麒麟文化有传统,有历史,有基础。明代洪武年间,清溪就形成了客家人聚居地,就发展了“麒麟制作”和“麒麟舞”,并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每逢喜庆节日,清溪都有舞麒麟的传统活动。清溪人黄鹤林制作的巨型麒麟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1999年,清溪就荣获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麒麟舞)之乡。2003年,中国首届麒麟舞大赛,清溪代表队获得金奖;2008年,清溪被评为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2007年,清溪麒麟舞应邀赴澳大利亚表演;2008年8月更舞进来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这一串串的荣誉说明清溪的麒麟文化的兴旺发达。麒麟乃吉祥之物。麒麟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将其当作仁兽、瑞兽。其外部形象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等各种动物的优点于一身,乃吉祥之宝。有辟邪功能,有长命百岁之意,有益智作用。民俗文化中有“麒麟送子”之说。古代麒麟被专门赐给三品以上武官穿戴。玉麒麟也是爱情的信物。
因此,麒麟文化意头好,内涵丰盈,亦可产业化。动漫中有关麒麟的形象很多,清溪已开发了麒麟玩具等文化用品。年画、服装、剪纸、动漫等产品均可融入麒麟元素。清溪青年女作家王虹虹就编著了26集动漫片《麒麟王》。
如果定位于麒麟文化,我们的节日就有了魂,有了龙头,有了塑造文化品牌的基础。
当然,以麒麟文化为龙头,并不排斥常规的其它文化体育活动,其它的活动完全可以装进去。名字起好了,主题鲜明了,内容再跟上,节庆的个性化也就生成了。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与清溪沟通后,他们说,清溪的资源很丰富。他们还有禾雀花,这种30年才会开花的花卉属于珍稀品种,珠三角只有清溪的森林公园才有大面积生成的野生禾雀花。他们还有东莞最大的野生莞香树,他们想举办赏花节,将清溪的旅游资源、客家文化、麒麟文化都装进去。我觉得赏花节也非常好,总比原来有个性。
再说石排镇。现任的掌门人瞿崇碧书记是一位敢想敢干,豪气冲天的人物。他将经济落后的石排镇取名“中国镇”,就很能说明问题。别的镇区搞节庆活动,也就是几天,或者一周结束,他老兄做一个月,内容也最丰富,有几十项之多,涉及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四大板块,节庆名字也最长:体育文化艺术科技节。然而,内容多,大杂烩,主题不突出,且名字长,不宜塑造品牌。2009年10月16日在石排召开的“‘中国镇’发展与管理研讨会”上,我建议以财神节替代原来的“体育文化艺术科技节”,如此主题集中,特色鲜明。而且,财神吉利,又易产业化,认真打造好,前景灿烂光明。同样,以财神为由头,并不是排斥其它文化体育活动,而是使节庆活动个性更加鲜明了。
此外,我认为像虎门、大朗这样以产业为特征的节庆,没必要将交易会与文化艺术节分开,直接就叫“虎门服装节”和“大朗毛织节”更响亮,更宜品牌化。
六、还有那些节庆活动值得做
东莞南城区仍没有象样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举办的美食节与道滘撞车,且不如道滘有影响力。本人建议可以每年举办“抢寿包”风俗文化节。
抢寿包活动有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东莞都有清明时节踏青、拜山、吃大包的风俗。到郊外远山的祖坟祭祀必须事先做好大包等食物作为干粮,以便中午充饥。这些大包等食物一来让祖先“饱”;二来让祭者饱。东莞大姓宗祠都有清明时节免费派大包的传统,因为人多,所制大包堆积如山,人们拎包抢着去,戏称“抢寿包”。古人认为吃大包人会长寿,故称之为寿包。
后人将此活动延伸为祈福与体育竞赛的游戏活动。在香港长洲就常年举办抢寿包活动。
今年4月2日,东莞时报与东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南城文化中心、花园粥城共同举办东莞首届抢寿包风俗赛。
通过媒体征集的18名勇士爬上有8米之高的寿包山,抢夺寿包。现场围观群众多达几千人,热闹非凡。此比赛计划年年进行,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此活动引起南城区政府重视,纳入政府打造的文化品牌,成为南城人的节日,应该是顺水推舟的好事。
除了南城还有许多镇区都应该想想自己有哪些资源,能否打造成有影响力的节庆文化品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