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记话碟2--《入殓师》:死的温暖

标签:
娱乐 |
曾有朋友对我说:人一出生就等于搭上通向死亡的列车,人生的乐趣在于沿途的风景。
日本大作家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入殓师》有一句台词: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扇门,象征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人们习惯赞叹生命的诞生,却很少直面死亡。其实,死并不可怕,也不肮脏,更不恐怖。死是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
古人就有红白喜事之说。我回乡下参加过爷爷的葬礼,他九十六高寿去世,亲人们将其当喜事来办的,那真叫热闹:披麻戴孝的乡亲,成百上千,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杀猪宰鸡,大鱼大肉,流水席七天七夜不停歇;道士们敲锣打鼓,通宵达旦唱着悠扬的湘西古曲……我深感对死者的尊重,中国的农村甚于城市。在城里,入殓仪式过于简单,念几句套话连篇的悼词,默哀3分钟,围着灵柩转一圈,其他的还有什么?
而日本似乎不同。
《入殓师》讲述了一位专门为死者化妆的年青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一幕幕生者对离别的亲人的情绪反应:有顿悟、有忏悔、有赎罪、有尽孝等等。表现了日本传统入殓仪式的优雅与庄重(据说此仪式源于中国)。突出了对死者尊严的命题。
日本有拍恐怖片的传统,如《午夜凶铃》系列,许多孩子看完后会吓得睡不着觉。《入殓师》展示了大量的死者,有为情所困自杀的女学生,有男扮女装离开人世的男孩,有含辛茹苦含恨而去的母亲,有孤独寂寞死去多日才被发现的老人,有到死也忘不了儿子的父亲,等等。然而,一点也不惊悚、恶心、不忍卒睹,而是非常安详、平静,令人感动。导演的高明在于将沉重的题材拍得如此温暖。影片告诉我们:人活在世上,要好好对待生命。
《入殓师》荣获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这是日本电影继50年代三度获奖后的第4次获奖。之前是里泽明导演的《罗生门》(1951年),衣笠贞之助执导的《地狱门》(1954年),稻垣浩执导的《宫本武藏》(1955年)。
片名:《入殓师》
导演:泷田洋二郎
主演:本木雅弘
上映时间: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