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莞时报》的活动观

(2009-06-08 20:55:45)
标签:

杂谈

   《东莞时报》可能是国内报纸中活动意识最强的。比如,我们创刊第一年做了150多场活动,如此之密度之数量,谁能与我们PK?又比如,我们报纸未办,活动先行。《东莞时报》2008年3月26日创刊,之前我们就进行了东莞时报战歌征集,万人共写时报名,时报小记者采风,东莞时报记者林等多项活动,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效;再比如,今年3月26日东莞时报一周年庆典,我们不是随便搞一两场活动就打发了,而是组织了20多场活动,持续一个多月,高潮迭起,成为名符其实的庆典月,别人谁能这么做。

  《东莞时报》发展顺利,影响力迅速提升,发行量、广告量超出预期,显然与我们狠抓活动营销有关。

许多报社上门取经,感兴趣的也是我们的活动营销。下面试从几个关键词阐述我们的活动观。

 

整合营销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

  传统报刊的营销观念:先把产品做好,再把版面卖给广告商。产品做好了,广告自然来。不过,那个时代早已结束了。现在是信息过剩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酒”再好,没有吆喝,也不行。于是,我们要倡导整合营销,既要抓产品质量,也要抓营销能量,两手都要硬。

  作为一份新创办的媒体,缺乏品牌影响力,产品也不可能做得很好,没人了解你,别说广告难拉,采访都难。而通过活动促发行,带广告显然是一个捷径。搞活动恰似抓住了“牛魔王”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前我们喜欢提三轮驱动,即产品、发行、广告的互动。现在我们要提四轮驱动,即产品、发行、广告、活动的互动。恰似一部汽车,4个轮子一齐转,才会跑得快,任何一个轮子慢一点,与其它轮子不协调,都会拖慢整个速度。

组织保障

  要保证先进的理念执行到位,组织架构的设计至为关键。既然要体现“整合营销,四轮驱动”的概念,就要重视活动部门。《东莞时报》创刊伊始,就成立专事活动的品牌推广部(可简称品推部),并将其独立,与采编部、发行部、广告部等部门平行对待,等量齐观。

  一般的报社虽然也有类似的品推部、策划部等,但有的放在广告部,有的放在行政部,有的在总编办,只是隶属于某个版块,地位不高,难有作为。作为新生的报纸,我们认为应该强力支持活动部门。

品牌推广部的职责是组织策划活动,其人数不一定很多(东莞时报品推部只有6人),但个个是精兵强将。他们既要有组织能力,也要有攻关水平;既要会写策划案,还要能与客户打交道。我们戏谑地将品推部称之为“特种部队”。

  当然,光靠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大量的活动,品推部是活动的枢纽。有些活动由其自己操盘,有些分解到其它部门,由品推部统筹。我们每周通过开例会与专题的策划会、务虚会等方式,强化协调沟通,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支持活动。今年周年庆典月的20多场活动,我们先通过务虚会,敲定要举办的活动,再分工到每个责任人,每周开例会汇总进展情况,从而有条不紊地推进。

 

“混个脸熟”

  央视春晚有句经典台词:多演小品,先混个脸熟(好像是黄宏说的)。作为一张新报纸,多做活动,同样是这个道理。《东莞时报》每周都有活动,到处看得见,读者能不对这张报纸有印象?比如早期的社区行、镇区行,每两周就搞一次,我们的小记者采风、小记者培训活动,每周都有一两场,对报纸的影响力传播,对发行拉动的确有效果。最猛的是奥运期间,品推部负责两大活动:社区趣味运动会与时报邀你看奥运。两项活动都是天天进行。趣味运动会天天选一个社区举办,后者是天天找一个消费场所组织读者看奥运比赛。如此密度一般的报社哪里承受得了,但东莞时报人敢这么干。而且活动成本均由赞助商解决,报社不负担。正是有了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与实践经验,现在我们搞活动,变得比较顺畅了。

  当然,我们在量的基础上,今年更强调质。在短短的一年里,我们刻意打造了一批品牌活动,如社区行、镇区行活动,影响大,还得到市文明办的资助;又比如小记者俱乐部,每年发展的订户占了总订户的1/4。还有“时报风筝节”,万人诵经典等,成为每年必搞的品牌活动。

  今年,我们对品推部的活动提出规模化、效益化的要求,并核定了品推部必须完成的赞助总额与利润指标。

丰富内容

  《东莞时报》创刊之初,我们提出要“办东莞最温暖的报纸”“办中国互动性最强的报纸”。我们很清楚:最吸引眼球的舆论监督、社会负面新闻,地市都市报人微言轻,弱势明显,我们无法与省级大报相比。我们只能走强化民生、服务、情感的路线。而要体现温暖特质,搞互动活动,并强力报道活动是一个讨巧的路径。于是,频繁与读者的互动并不惜篇幅报道之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每逢搞活动,之前有预告,之后有现场报道。二版更成为活动预告的重要阵地。汶川大地震期间,我们的活动策划与报道达到高潮,当时我们策划8大活动,每天至少有两个版报道活动,高峰时达到13个版。我们很自豪:汶川地震期间,本报有关灾区的报道由于版面限制和派出记者少等种种因素影响,可能不如别人,但我们与读者的互动活动绝对比别人强。

  好的活动是可以制造新闻的。《东莞时报》创刊时,我们策划了将创刊号制成世界上唯一的“竹报”,策划了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的名嘴杨锦麟主持创刊晚会,策划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上街卖《东莞时报》等等,这些都作为新闻上了封面导读,并在内页做了长篇报道。200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们发动几十家单位的上万名市民、学生与我们共同读古籍经典,当天就上了封面新闻。

  好的活动还可以促进内容的影响力。本报经济版块刻意打造经济沙龙,组织行业的专家和经营者进行专题座谈,至今已举办20场,极大地丰富了版面内容,也加强与业界的沟通,使本报深入主流人群。我们的典藏周刊专门报道收藏界的信息。本报成立了收藏俱乐部与典藏艺术馆后,不断举行活动,内容不愁了,而且爱好收藏的读者更加关注《东莞时报》。真正实现了活动与内容互相借力,互相支撑。

 

激活内部

  有人说,品推部与广告部都要策划活动,都要拉客户,会不会有冲突?当然会有矛盾。但不怕,我们觉得,作为一张新报纸,进攻的时候,应该提倡一种内部竞争的氛围。况且,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前进的。以辩证的态度观之,竞争会激活内部,不致于死水一潭。有了品推部,广告部会感到一种压力,会更加努力拼搏。《东莞时报》运作中就发生过广告部搞不定的客户,被品推部征服的个案。

  当然,竞争不能白热化、极端化,作领导要学会通过游戏规则进行有效控制。比如我们规定,品推部搞活动,一般不能登硬广告,只能以新闻方式报道活动,最好是以活动养活动,不宜随意侵占版面资源。品推部最好拉政府的钱,最好找热衷活动而不喜欢刊登广告的行业等等。遇到重大冲突时,品推部要与广告部坐下来进行协商等等。运作一年多,矛盾有,在可控范围内。积极作用大,负面因素小。创刊一年,通过品推部拉到的赞助就有300多万元。如果这笔钱都靠报社投入或广告部负责,压力肯定不小。

  今年,品推部一个重大战略调整是去镇街“揾食”;承办了桥头镇的“荷花艺术节”与望牛墩镇的“七月七风情节”。两个项目的投资足有400多万元。这类大活动既塑造了品牌,效益又好,与广告部的常规广告也不冲突,可谓一举多得。

 

节约成本

  搞活动与省成本有关系?

  当然。

  作为一份新报纸,广告少,文字多。此时有自己的活动,多登一些活动广告,自然会节省一些采编的成本开支。同时,也使报纸品相得到提升。正常情况下,广告占版率达到1/3比较好看。新报纸哪来那么多广告,如果光刊登宣传自己的形象广告也过于单调,很闷。所以,有活动广告可以解决此问题。

活动也可以挣钱的。小记者俱乐部通过采风及暑假培训等活动,去年就赚了10多万元。社区行活动就得到一些企业、医院、政府的赞助,也是赚钱的。有钱收入就是开源,就是节省成本。

 

盘活资源

  搞活动可以盘活资源。资源恰似一个个珍珠摆在那里,需要一根红线将其串起来。

  报纸有公信力,可以成为整合资源的平台。比如东莞民间收藏市场热,每年各种机构搞各类艺术品展览活动几百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作为本土媒体介入其中,马上有旗帜的作用。《东莞时报》成立典藏艺术馆之后,各个收藏艺术协会及画廊艺术馆主动找上门要求合作。我们策划了六大协会共同举办的“东莞首届收藏品联展”,得到各个协会的积极响应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协会的领导感叹,以前没有人能把我们召集起来,只有报社才有此号召力。

  又比如,东莞各级政府财政可支配收入高,每年都搞各种各样的活动。报社有专门策划活动的队伍,下面镇领导非常喜欢与报社合作,因为可以把活动放大宣传,水平也得到提高,总比自己自娱自乐要强。所以无论我们搞镇区行还是承

  办各种节庆活动都一拍即合。

  总之,活动营销是《东莞时报》的经营的发动机。他激活了团队,促进了品牌影响力传播,创造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大力为之。

  从大的方面考量。纸媒进入低迷期,光靠广告收入难以支撑报社的发展,我们必须广开财路。报社通过自己的公信力,自己的渠道,介入活动,介入其它行业挣钱,才是光明大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