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意识——《东莞时报》打造名版面、名专栏纪事
(2009-01-02 11:03:52)
标签:
杂谈 |
认真看过《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其中谈到:“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造就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说明领导是懂得新闻规律的。
其实做报纸就像经营球队,应该有明星意识。拥有马拉多纳的阿根廷足球队比现在的阿根廷队人气旺。同样有小贝的英国队肯定能吸引许多女性球迷。办报应该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名记者名编辑。
通过打造名专栏名版面乃成就名记者名编辑的捷径,也是增强报纸可读性与影响力的金光大道。
《东莞时报》对名专栏名版面的经营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创办不足一年,一批在读者中叫得响的品牌专栏专版熠熠生辉,为年轻的《东莞时报》添光增彩。
“后窗”是《东莞时报》的封底版,也是最受读者关注的一个版。许多朋友见我,都会提到该版,说可读性强。其内容选择的原则为当天最精彩的、可看性最强的新闻,无论国内新闻还是国际新闻都可以。而且通篇只讲一个故事,要求图文并茂,非常悦读。封面封底是报纸的门面。由于一般的报纸封面是导读,没具体内容,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封面有时难以出彩。有了好看的封底新闻可以弥补报纸门面的可读性与市场性。此举颇受售报者的欢迎,在一次报商座谈会上,许多报摊亭主对“后窗”赞不绝口。他们习惯在一版不吸引人时,把封底摆出来叫卖。“后窗”的名字也取得好,让人联想起希区柯克的著名电影。名字与版面创意来自智琛,当初他告诉我时,我说太有才了!
若论《东莞时报》人气最旺的版面,每周五推出的情感版肯定算一个。讲述人们情海中漂浮的隐私故事卖点超强,老少咸宜。许多市场化的报纸都开辟了此版,许多专门刊登情感故事的杂志与周刊都很畅销。当然,有没有一个与情感版相匹配的情感写手,决定了情感版的个性与质量。我们的情感DJ叫大S,真名石长青,山东大男人,生的憨厚壮实,但心细如发。他善解人意,喜欢倾听,有一群少妇粉丝。他文笔漂亮,文章好读。原来多写一些教育类的文稿,我发现其异样的特质,让他尝试写情感故事,果然好评如潮。他也从中找到了乐趣与自信。我希望他积累到一定时候可出书,叫个“东莞情感故事”或“东莞相信眼泪”什么的。长青还是孩子们的偶像,他同时负责“成长周刊”,整天与孩子打交道:包括深入学校给孩子们上作文课,带小记者去外采风,等等。小朋友都叫他大象老师。能成为孩子与母亲们都喜欢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象很牛!
调查版是《东莞时报》刻意打造的品牌版。针对一些社会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入的采访与解读为其特色,它使本报不再鸡零狗碎轻飘飘,变的扎扎实实厚重起来。这改变了传统地市报新闻比较碎片化的现状。为保证该版质量本报专门抽调精兵强组成深度报道组为其供稿。
调查已成为本报的一种潮流,各板块都会刻意打造自己的调查专栏,如热线版有一个“热线调查”,面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街头的公共厕所、电话亭啊、邮筒啊、井盖什么的进行调查,贴近性强,也颇受读者欢迎。
每周一,《东莞时报》会有一个“星座”版。分析各星座一周的运程。其中星吧客专栏从星相角度解读新闻事件中的明星,另外还有一个星相专家为平民百姓解疑答惑。身处物欲横流的、浅薄浮躁的、高度娱乐的社会,人们对于星相运程愈发着迷,报纸作为大众读物还是应该顺应潮流,为其疏导服务。
本报二版是品牌专栏荟萃之地。计有“总编辑/执行总编评报”“及时语”“欣仪聊天”“都来说说”“晓明视点”等等。本报执行总编不时会通过评报的方式,在该版谈谈本报的新闻理念、办报追求及策划意图。“及时语”与“都来说说”是评论栏目。前者是本报特约评论员针对本报新闻采写的时评,后者是读者或本报记者以三言两语的方式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的议论。“晓明视点”是该版编辑对当天重要新闻的推介。“欣仪聊天”最有意思。本来这就是一个天气预报栏目。我们以美女记者欣仪谈天气的方式包装之,文本亲切可感,天天刊登美女图片也十分养眼(为此,竟有公子哥主动上门提亲)。这不仅使受众面广的天气预报更好看,也彰显本报的美女意识。
创刊之初,我们就大肆“鼓吹”美女意识,我们坚信此为讨好读者的有效武器。如社会版有一个专栏“佩佩说急诊室的故事”。顾名思义,内容为报道各家医院的急诊室发生的种种离奇古怪的案例。“佩佩”叫肖佩佩,本报的美女记者,专门负责本专栏的采写。美编为此设计的专栏LOGE上有佩佩的美女图。我相信如此包装肯定能更吸引眼球。当然,我们也有失败的教训。创刊时我们曾推出房地产美女记者的看楼专栏,可惜,该记者不太争气,自己的文章惹了不少麻烦,最后不得不取消该专栏。
作为地市报尤其应该重视服务性。服务性最能体现贴近性。类似“欣仪聊天”式的服务性品牌专栏是《东莞时报》落力打造的。比如我们有一个实用版,上面有“律政先锋”“每日靓汤”“小赵跑市场”“城区昨日菜价”等专栏天天出。“律政先锋”由律师解答读者咨询的法律问题。广东珠三角地区饮食重汤水,吃饭都是先喝汤,各种季节喝什么汤有讲究,身体哪里不舒服也可以汤疗。由专家推荐的“每日靓汤”带有浓郁的岭南特色,满足了家庭主妇的需求。同样,“小赵跑市场”和“城区昨日菜价”也是面向家庭买菜一族的专栏,颇受欢迎。类似的服务性专栏还有社区版的“心理诊所”,由心理学专家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健康周刊有“家有偏方”专栏,让读者提供祖传的医病的偏方,等等。
“城市公摄”是给报社刻意经营的专栏。其内容是读者自发拍摄的生活图片的选登。当时设计此专栏就想着能拉来赞助的,果然,移动给了几十万冠名。因为创意好,赢得了客户的心。这样的专栏既有趣味性、可看性,又能产生经济效益,当然是我们最为看重的。年终评比,其获得最佳专栏奖。
通过我们的实践,对经营品牌版面与专栏多少有些心得——
打造品牌专版专栏,观念意识是第一位的。有没有办报的明星意识决定了你的效果。只有大力倡导,才会自上而下形成一种自觉的追求。
打造品牌在专版专栏,关键是人。即处于幕后的编辑与亮相前台的写手。好的编辑能保持版面与专栏的水准与质量,好的写手能带旺一个专栏。我们的情感版一开始在网上“扒稿”,影响力有限,让石长青成为主打写手后,迅速形成品牌。同样,选对了特约评论员张若渔,保证了本报言论“及时语”的品质。本报二版编辑张晓明有思想,文笔漂亮,又在编辑导读性质的专栏,由他开辟每天推荐分析当日重点新闻的专栏,可谓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当然,反面的教训也有,我们的经济板块有一个财经评论专栏“金语良言”,可惜没有找到好的写手,现在几个记者轮流坐庄,风格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差强人意。
打造品牌专版专栏,要把握频率与节奏。一般情况下,天天出的版面与专栏效果好,影响力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相隔时间太长的专栏不易形成品牌。所以,一定要学会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天天出的专栏就是要天天亮相。每周五见报的专栏到时一定要出现。说的到做得到,否则不可能有好效果。“急诊室的故事”开始时有时无,后来我们要求天天出,通过调整记者专人负责后果然可以达标了,关注度也大大提升。与之相反的是,经济板块曾开辟非常有创意的,服务性较强的栏目如“连线理财师”“小本经营”等,体育版也开辟了“宝贝品波”专栏,可惜都因缺乏坚持而失去应有的影响力。坚持的另一层意思是不要怕开始的质量不如意,只要认定这是充满希望与前景的东西,就要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日积月累,逐步提升,最终将到达胜利的高潮。
打造品牌专版专栏,要讲究相对固定的位置,不宜忽东忽西,忽左忽右。因为从读者阅读习惯来说,固定的位置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当我们对一个专版专栏想清楚后,就要坚定不移地固定下来。
《东莞时报》通过打造品牌版面、专栏赢得了人气,加速了成长的势头。对于《东莞时报》来说,明星意识是进行时而不是过去时,我们将不断发现并持续塑造自己的品牌专版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