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2008-9-29至2008-10-4),在东莞国防教育基地,本报进行了为期5天的军训。我们称之为“黄埔二期”。“黄埔一期”在7个月前(2008-2-23至2008-3-1)举办,也就是创刊前一个月。所有加盟《东莞时报》的早期集结人员无一例外参加了军训。第一次参训人员有近150人,这一次是后来进入本报而没有军训的,也有105人。
不知道像我们如此严格规定所有入职人员,包括采编/广告/行政/发行(管理层)都要军训的报社是否独此一家?但肯定极少。我在北京/重庆/长沙工作过的报社都搞过军训,一般只是发行团队,《京华时报》早期的采编队伍也训过,但全员军训的还没有。
为什么要军训?主要目的如下——
一,使我们的团队深深打上部队的烙印。部队纪律严明,步调一致,行动迅速,执行力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正是我们的向往与追求。团队要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向解放军学习和致敬。我们倡导的企业文化是军队/学校/家庭,我们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简单主义/专业主义/理想主义。军训是我们团队建设的法宝。
其二,军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训。我们有意识选择在军营这样相对封闭的,外界干扰极弱的环境中培训,效果更佳(每次军训的晚上都安排培训)。
另外,我们是新报纸新团队,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不熟,平时各干各的,交往机会少。通过军训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唱一首歌,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兄弟姐妹般的战友情谊。刻意营造家庭般氛围也是我们的企业文化。我们的经营理念之一是整合营销。其基础是人的整合,人的互动互助。借助军训手段,我们的目的得以有效实现。
每次军训的开营式讲话,我都会把这些意思传达给大家。
应该说,在总结《京华时报》《重庆商报》《三湘都市报》的军训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东莞时报》的军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完美周全。除了以前常规的开营式/队列训练/军体拳(擒拿术)/业务学习/闭营式(阅兵式)/军民联欢/军训战报(每天出)等内容之外,我们还增加了半夜紧急集合项目。还有自己的战歌《像风一样,像火一样》每天播放学唱。还有我们自己的战旗,参训人员都要在上面签名,还要举行授予战牌的仪式。“战牌”模仿美国大兵脖子上悬挂的铝制“狗牌儿”,上述姓名/部门/代号,表明拥有“战牌”的员工就是“时报战士”。“战牌”将伴随其度过时报的光荣岁月。当然,即使因各种原因离开我们,“战牌”也不会收回,它将成为永久的纪念。战旗/战歌/战报/战牌/战队构成了我们军训的丰富多彩的元素。
军训绝对不是玩花架子,瞎耽误功夫。《东莞时报》创刊后发展迅猛,队伍精神抖擞,团结一致,任劳任怨,执行力强,而且,整合营销成为下意识的行为,自然有军训的一分功劳。军训带给我们的收获实实在在。
大的少说,几个军训过的员工都跟我讲:来东莞,最要好的感情最深的朋友就是军训时同宿舍的室友,现在还经常聚聚。
这何尝不是军训的收获?
今年国庆,因为活动(国庆本报有4场活动)以及家庭问题,还有20多人应该而没有参加军训。明年国庆,还要补课。
我也在反思,军训对于新的报纸新的团队或许作用明显,而对于老的报社老的团队是否作用有限呢?可能会打折扣或难以操作。我想这都不重要,军训只是团队建设的一种手段,其本质在于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军训肯定不是灵丹妙药,它也必须与其它手段相结合,才能打造好一个优秀的团队。

军训战报

军训集体照(一)

军训集体照(二)

白天军训完后,晚上统一进行业务培训

军训场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