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华集团曲线注资
(2011-11-22 16:23:54)
标签:
房产 |
分类: 公司报道 |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陈思羽 宋振庆 北京报道
业绩青黄不接必须拿地,有了土地又绌于资金,宜华地产无疑成为了在行业严冬里夹缝求存的中小房企的典型缩影。
11月8日,宜华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宜华地产,000150.SZ)公告称,与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宜华集团”)签署《股权收购合同》,向宜华集团收购其所持有的梅州市宜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及湘潭市宜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3%股权,两笔收购价格总计3.39亿元。
这项收购计划原本是此前宜华地产向宜华集团定向增发收购4家房地产公司方案中的一部分,但由于获批无望,公司于6月份撤回定向增发方案,改为由现金分批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手中现金不足,宜华地产不得不用借来的资金和有限的销售回笼资金拼凑支付。面对着青黄不接的销售局面和注入资产的开工压力,囊中羞涩的宜华地产需要寻求更多的融资渠道。
关联交易逼近红线
“之前的增发方案由于中国证监会暂缓受理,我们主动提出了撤回方案而采取现金收购的方式,在这次收购之后,我们会寻找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收购湘潭市宜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剩余57%的股权以及另外两家房地产公司。”宜华地产董秘谢文贤对记者说。
至于怎样选择时机和方式,谢文贤表示还要看政策的走向。
10月份,宜华地产刚刚以关联交易的形式从大股东手中获得了汕头茶叶进出口公司3.89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加上这次收购,累积关联交易金额达到3.64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9.45%,恰好不足《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规定的50%红线。
但从宜华地产三季报数据看,公司货币资金仅有1614万元,显然难以支付3.39亿元的收购款。谢文贤表示,收购资金一方面来源于此前向汕头市中海房地产公司的借款,另一方面则是第四季度前公司部分楼盘的销售回款。
资料显示,宜华地产今年以来3次向中海房地产借款,累积借款额为1.49亿元,加上1614万元的货币资金及部分销售回款,基本凑齐双方约定的首期51%的交易款金额,而剩下49%的金额则需要在未来6个月内付清。
不过,宜华地产还欠宜华集团与汕头茶叶进出口公司地块相关款项共2542万元,但宜华地产账户上的资金罄尽,上市公司的资金状况难言乐观。
不过,宜华地产还欠宜华集团与汕头茶叶进出口公司地块相关款项共2542万元,但宜华地产账户上的资金罄尽,上市公司的资金状况难言乐观。
谁能“雪中送炭”
宜华地产原名S*ST光电,由于经营困难和股东占款因素濒临退市,宜华集团于2007年借壳上市,成为公司的新东家,并承诺未来将旗下房地产资产陆续注入上市公司平台以避免同业竞争。
“宜华集团入主后,上市公司曾经有过几年不错的业绩,但随着前期注入地产项目陆续开发完毕,现在只剩下零星在建项目和少量尾盘,已经不具备可持续开发的基础。”天相投顾分析师石磊表示。
由于定向增发受阻,项目结转停滞,宜华地产业绩从去年开始迅速下滑,2010年公司净利润998万元,同比下降90%,今年上半年继续同比下滑57.61%。根据公司自己预测,全年净利润约在400万元以上,但比2010年仍有大幅下降。
一方面是规避同业竞争的迫切,另一方面则是为上市公司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大股东宜华集团先后向宜华地产注入约35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尽管这些土地储备甚至不到主流地产上市公司土地储备的零头,但对于守着汕头一隅之地、业绩难以为继的宜华地产来说,已经是雪中送炭。
“这次收购的两家公司都已有在开发项目,并有一部分已经预售。而随着这几个项目的开发,未来两年也将为公司业绩形成有力支撑,源源不断地为上市公司创造利润。”谢文贤说。
构想虽好,但资金问题横亘在宜华地产面前。在完成对大股东资产的几次收购后,宜华地产不仅现金耗尽,还欠宜华集团相当规模的一笔资金。而现有在建拟建项目与新注入的地产项目都需要后续资金的投入,未来宏观调控下的销售风险也在考验着上市公司。
“真正的行业低谷渐行渐近,中小房企单纯依靠有限的几个住宅项目去平衡现金流,无异于押宝赌博,前景和风险难以预测。”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从宜华集团目前将手中持有的上市公司48.48%的股权大部分用于质押融资来看,大股东的资金状况也并不乐观,对上市公司的资金支持空间有限,宜华地产只能依靠自己渡过难关。
“除了与中海房地产签订的借款协议外,我们暂时还没有考虑其他融资手段。”谢文贤说。
前一篇:北大资源布局重庆
后一篇:苏宁电器在沪抄底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