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颐武:国宅即“美宅”

(2011-09-21 13:42:36)
标签:

房产

分类: 城市人文

    一处居所所体现的价值不在大小,不在贵贱,而应是一处贯彻适合国人生存心态和文化环境理念的居所,这包括文化元素,气候、地貌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征,体现人们的幸福感。如果失去这些,建筑就等于没有了“根”。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张劲松 北京报道

   

    在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眼里,新的市场环境正在赋予国宅更丰富的内涵,充分满足各个群体对居住的不同需求是新时期国宅应该追求的目标。所谓“国宅”,就是无论“豪宅”还是普通住宅,都应该臻于“美宅”的概念,在其中贯彻适合国人生存心态和文化环境的理念。

 

正视传统的文化符号

 

    中国房地产报:中国古代各时期乃至各个地域的建筑风格都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如山西王家大院、北京四合院、客家围屋等,为什么我国的现代住宅却逐渐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并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张颐武:我国古代由于地理位置的隔绝、交通不便,空间上的阻隔比较大,文化上的交流也不够频繁,包括建筑材料也是基本上取自当地,各地都是因地制宜地建造符合自己居住习惯和特点的房屋,因此各地的民居都更鲜明地体现出本地的文化和生活环境特征,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进入现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方式和标准都越来越接近,加上为追求效率而采取的批量生产模式,在建设中忽视了对各地文化特征的把握,就导致了如今千城一面的状况。
    如今我们推出国宅的概念,就是既要满足现代住宅那些统一的标准,比如节能环保、舒适、幸福感提升等,又要思考如何加强其文化特色。
    中国房地产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开发商往往喜欢将西方的建筑意向“生搬”到自己开发的住宅产品中,诸如“欧式风情”、“加州生活”之类的山寨作品不胜枚举。近几年,也有一些作品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特性的探寻。比如CBD即将开建的北京第一高楼,就将以“中国樽”为造型。这是否意味着诸如“国宅”这样的思维意识开始回归?
    张颐武:曾经有一段时期,我们对传统的建筑文化普遍产生了一种“悲情”的意识,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就被认为太强调长幼尊卑、基调过于压抑,妨碍现代化进程。但近些年来,我们的建筑行业正在逐渐找回一些正在迷失的文化意识,开始正视传统的文化符号,这是一种积极的趋势。

 

满足群体幸福感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有这样一种现象,越是那种高售价的所谓“豪宅”越是会打出文化牌和高品位的包装。那么,在房价看降、开发商的成本受到挤压的这一时期,如何让开发商认识到文化与艺术气质之于房地产产品的重要性?
    张颐武:近两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很大,导致行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公租房等保障房的建设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宅”的概念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价格比较低廉、适合一般公众居住的住宅,类似于日本的“国民住宅”那样,也应成为“国宅”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得更适用,适应最广大的公众的需要,以及满足这类群体的幸福感,并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亟待探讨。
    而作为“国宅”概念的两端,高端市场受市场冲击的影响不大,相比之下资金更充裕,占有的资源更多,因此可以做得更从容,通过设计等方面更强调文化的底蕴,尽到引领中国文化的责任;而在保障房等相对低端的领域,强调了文化内涵之后对产品整个品质的提升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文化不等同于奢侈,不意味着一定要多花钱,通过一些细节的营造同样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底蕴。住宅只要适合它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和当地人的生活心态,在基本的需求之中浸润着对细致的追求,那它就是符合“国宅”概念的好房子。总而言之,无论是“豪宅”还是普通住宅,都应该臻于“美宅”的概念,即无论大小贵贱,都应该贯彻适合国人生存心态和文化环境的理念。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中国民众当下最需要什么样的国宅?除了建筑上的特色之外,国宅还应该为居住者提供哪些方面的内涵与感受?
    张颐武:“国宅”应该是代表中国房地产总体发展趋势的一个概念,要体现人们的幸福感,首先就应该从居住文化入手,按照中国人当前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理解来造房子。让每一个人的居住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应该是国宅追求的目标。

 

向传统建筑汲取营养

 

    中国房地产报: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进程仍在延续,国宅是否应该有着更丰富的定义,更因地制宜的手段,以规避单纯的拷贝对于城市形象的损害?
    张颐武:由于效率、实用性和文化风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要想实现不同的城市呈现不同的文化风格的确有相当大的难度,但这应该成为我们一个长远的目标。要更多地挖掘本地文化的元素,包括气候、地貌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征,这就需要从地方原来的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与现代建筑进行有机的结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