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转向
(2011-07-20 15:26:58)
标签:
房产 |
分类: 城市人文 |
闽商转向
■中国房地产报 吴林/文
作为中国十大商帮的一支,闽商与晋商、徽商、粤商齐名。但不同于黄土文化、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晋商和徽商,闽商更多是基于海洋文化而养成的,他们身上更多是体现出类似游牧民族的特征,即开放、外向、漂泊闯荡和富于冒险的崇商习性。 第一代闽商离乡背井、出洋谋生其实与福建土地贫瘠、地少人多有关。至少在宋元时期,福州莆田闽东南等沿海一带男儿就视出洋为正途。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由福建商人在此时开创的。当时,迁徙的闽人为了谋生,从家乡带着丝绸、药物、糖、纸、手工艺品等特产搭上商船从泉州出发,漂洋过海,将这些商品销往各地区甚至世界各国。此后,泉州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至元代,闽人已经有了固定的商业意识,一些商人因经商需求开始定居异国他邦,拓展商贸往来。明清之际,郑氏海商集团又建立起纵横东亚、东南亚的海上商业王国。 如此周而复始,闽商在中国商界活跃了几百年,创造了东渡日本、北达欧亚、西至南北美洲、南抵东南亚各国的辉煌历史。 可以说,历经千年的演变,“开放、拓展”等意识早已融入闽商的血液,成为他们文化特有的禀赋,直至今日。 闽商的这些特性体现于建材部品行业的发展,同样明显。作为我国建材部品行业重要的生产省份,福建拥有多个产业聚集地:“中国石材之乡”晋江永和,“中国陶瓷重镇”晋江磁灶,“石雕之乡”、“建筑之乡”惠安,“中国石材城”、“水暖之乡”南安等。但向外拓展的思路一直主导着这些产地的发展,大部分产品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 正如千百年来的历史那样,外向型的经济积淀,成就了闽商。然而,在历史的演进和全球经济的推进中,一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则将这一变化推到了转折的关口。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共同聚焦的市场之一。相形之下,金融危机则给欧美传统强国的经济蒙上阴影,由此带给闽商的影响是,外销市场严重受挫,一片萧条。 正如硬币的正反面,依靠外销快速拓展市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使得国外的政治局势、经济政策都足以左右福建当地企业的发展,也就是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并不符合闽商对自我的期许。 如果用文字来定义,“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是闽商的精神特质,则“善观时变”的闽商不可能没有留意到国内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而“顺势有为”也就成为当然之举。 从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福建建材部品企业普遍提出“出口转内销”的新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市场均被它们所看好。 但让它们始料未及的是,国内的房地产行业也正在历经一场蜕变。调控的一再加码,让房地产行业倍感压力。在并不乐观的形势之下,正在调转发展方向的部品商们应该如何寻找发展的空间,值得全行业积极探讨。 而看似重头棒喝的调控,从另一重意义上来说,也是房地产企业调整自身战略的机会,无论这一机会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抑或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果说,房地产行业对住宅开发的关注点必将发生变化,将从过去的拼抢地段、景观、配置到更注重住宅本身的品质,从更倚重营销到更强调研发,住宅产业化及全装修房的发展趋势呼吁住宅更融入科技的成分,部品商们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行业发展的主题。 而“让居者有其屋”的宏大理想也使住宅的开发在分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对开发商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此外,专业化、细分化的地产开发道路愈趋明晰,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业态的发展越发迅猛。部品商们又是否有足够的产品门类和档次,来满足开发商各种各样的需求,抑或是寻求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用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去主导企业的行进,也值得深思。 相比房地产行业,建材部品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然处于从属地位,但新的房地产形势下,供需采购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革,而勇于进取的闽商则更迫切地期望打破原有的关系,重塑自身的地位,更积极主动地对房地产开发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全球的气候危机,也是房地产和建材部品两大行业共同面临的形势。如果说,以往的房地产开发和部品生产更多地是以掠夺资源的方式推进的话,对于两大行业而言,今后最大的转向应该是生产方式和建设方式的转变,而这将在今后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极大地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 带着这样的使命去进入中国房地产工程采购创新大会区域系列的“福建专场”,我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次精准的供需对接,不仅仅是一次规模优势提升投入产出比的多赢契机,也不仅仅是一场推动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思想盛宴,同时还将成为推动产业转向,用新的思路书写闽商历史的起点。
前一篇:黄石:公租房制度创新
后一篇:厦门:橱柜产业集群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