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的梦想与现实
■中国房地产报 刘君/文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位于北京市区西南约50公里。1929年12月2日,考古学家裴文中在附近的龙骨山上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在这里沉睡了50万年的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马上轰动了世界,使“周口店”这个名字迅速名扬中外。
但是长期以来,与其极高的知名度相比,周口店的经济发展却并不理想,即使在房山区也显得相对滞后。记者在周口店镇走访期间,了解到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依然停留在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的初级阶段,人均收入并不高。“我们这里就是知名度大,却一直无法从高知名度上得到任何实惠。目前只有一个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对这方面的价值挖掘不够深。”周口店镇相关负责人直言,如何打好“周口店”这张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地政府近年来思考的问题。
2008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批复了“2005~2020年房山周口店镇总体规划以及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中,周口店将结合生态恢复、猿人遗址保护、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构建以旅游产业为主的宜居小城镇,拟在周口店打造“世界文化传承示范区”。
周口店希望从“猿人遗址”上做文章,打“文化旅游”牌,这个思路应该说是符合当地实际的。毕竟挖掘本区域独特的遗址文化和自然景观,通过旅游产业、文化教育产业、会展产业的联动将会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而提到这类小镇旅游文化开发的成功案例,不得不提的就是乌镇和周庄。这两个地方,都是将江南水乡文化挖掘到极致。而它们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人到访。
然而政府的规划与当地农民的期待之间,却因征地拆迁形成对立。政府的公心与百姓的私利能否统一,这是妥善解决矛盾的关键。化解官民间的猜疑和对立需要公开、开正、透明的执政程序,而区域发展中远期和近期目标的调合,又需要政府做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而能否得到群众理解与支持的大前提必然是,让百姓分享区域发展的“红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