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信地产放弃IPO

(2011-06-01 11:13:14)
标签:

房产

分类: 公司报道
中信地产放弃IPO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宋振庆 苏州报道
  
  本报独家获悉,中信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地产”)已经停止了IPO计划。
  尽管去年年底已经成立满3年进而获得了申请上市的资格,尽管其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上市意图,但面对行业低谷,中信地产这家雄心勃勃的央企地产大鳄则采取了蛰伏蓄力的姿态。
  另一方面,由于中信集团赴香港整体上市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作为集团非金融板块最重量级的组成部分,中信地产单独寻求IPO实际上已经不可能。按照中信集团方面的设想,今年年底前整体上市将会完成。
  “现在对于任何一个房企来说都不是扩张的好时机,中信地产将会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应对市场变局。”5月19日,中信地产副总裁宋巍在苏州中信太湖内举办的太湖文化论坛上对记者表示,公司将以“现金储备,内部修炼”为主要目标,为下一个起点蓄力。
  “这将是一个‘剩者为王’的时代,中信地产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宋巍说。
  
  不差钱
  
  自2007年年底中信地产全国资产整合完毕后,IPO一直是集团内部的重要议程,中信地产曾成立上市办公室并积极筹备相关事宜,但调控的加紧和市场的波动却让中信地产不得不一再推迟这一计划。
  2010年6月,鉴于中信集团当时的财务报表处于30多年来的最好状况,董事长孔丹宣布将赴港进行整体上市。在这一涉及超过2.1万亿元总资产、近40家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以及8家上市公司的整合和上市的恢弘背景下,中信地产只能放弃单独的IPO,全力投入到集团的大局之中。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中信集团整体上市的考虑中,中信地产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砝码,除了整合集团所有的房地产业务外,也有可能合并一些其他业务。
  无论如何,上市已经成为母公司中信集团层面要考虑的问题。宋巍表示,中信地产在去年就已经预料到房地产调控的加码和市场的变化,因此即使没有上市,公司手中也已经储备了充足的资金。
  2010年,中信地产销售金额达282亿元。其还以11.5亿元将位于北京CBD的赢嘉中心售予万科;以40亿元将北京中信城的3幅商业地块转手金融街;将苏州两个项目以8.1亿元的价格卖给花样年。销售资金回笼加上资产出售的收益,中信地产在现金方面已有充分的转圜空间。
  另外,“由于其母公司中信集团拥有中信银行、中信信托、中信基金等雄厚的金融资源,以及这些兄弟公司在金融界广泛的关系网络,给中信地产提供了更广阔的多元化融资平台。”有分析人士表示。
  而一旦今年中信集团赴港上市成功,很可能为整个集团筹集到约100亿美元的资金,作为集团非金融板块的最重要业务以及和金融形成良好协同关系的关键板块,中信地产将会顺理成章地从中获得可观的资金份额。
  
  集权式管理
  

  另据本报独家获悉,5月初,原中信地产总裁李康出任公司的董事长,成为中信集团房地产业务的新旗手。
  尽管中信地产是由中信华南、中信北京、中信深圳以及中信国安部分房地产业务整合而成,各地分公司在此前发展中基本各自为战,但归于大一统后的中信地产并未任由这种分散离心的状态延续。
  “整合后的中信地产是一个中央较为强势的公司,在拿地、资金调配、销售等大的方面都是由总部进行把握,分公司放权的程度较弱。同时,总部也在逐步落实一些统一化标准化的新规,以利于整体集中。”宋巍表示。
  在管理集权化之外,应对不利局势的另一途径是产品的多元化,中信地产已经在去年底确定了“3+1”的发展模式,即住宅、商业、度假3个产品系列以及以中信集团产业链为基础的服务平台。
  中信地产人士表示,目前除了住宅加强品牌打造以及销售力度外,中信地产也储备了一定规模的优质写字楼和综合体项目,以便在未来的市场形势中熨平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