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房产调控大比拼
(2011-03-23 13:16:31)
标签:
房产 |
分类: 政策时局 |
“冰”点楼市
三地房产调控大比拼
■中国房地产报
很少有人注意,几乎在同一时刻,香港、台湾和大陆三地挥起了对高房价的调控之手;更值得玩味的是,三地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调控手法。以香港为例,香港同样面临“高房价”的痛苦,且已成为全球最难置业的城市,甚至有迹象显示香港高房价已转化为社会民生问题。而由于港元和美元挂钩,香港特区政府在控制通胀及房价上涨的手段上,远没有内地政府那般充裕。而为调控房价,香港宣布了3个招数。
第一招,征收“额外印花税”,即对购入并在两年或以内转手的任何价值之住宅物业,按持有期的长短,分别征收15%、10%或5%的“额外印花税”。香港此举,显然是希望通过增加投机者的成本,维护住宅物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并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显然,香港期望用“印花税”来抑制投机,而非内地所用的限购。
第二招,增加土地供应,香港今年将供应52幅住宅用地,可提供约1.6万个单位,较上年度的约9000个单位,增加超过七成,增加了住宅供应,保持楼市的平稳发展。而反观内地,在去除保障房的供应后,商品房的出让面积反而在减少。
第三招,即减税。为降低通胀和消费价格上升对市民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香港特区政府建议推出一系列措施舒解市民压力,总额近200亿港元。减免新一年度全年的差饷(房产税),以每户每季1500港元为上限,估计约82%的物业在该年度不用缴差饷。
似乎有华人的地方,就会面临高房价,台湾同样面临着“高房价”的烦恼。根据规划,未来台湾短期频繁买卖(持有在一到两年内)的非自用住宅将加征10%到15%特别税捐;购买300万新台币(约60万元人民币)以上高级汽车、游艇等奢侈品将加征10%奢侈税。这项法案的课征对象是“非自用住宅”,财政当局为此从严定义: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名下的1户房产属“自用”,拥有第2户以上的房子都属“非自用住宅”。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香港、台湾房价的上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内地有钱人或所谓陆资,纷纷赴港台购房的缘故,事实上,在此轮调控中,也有人提出要限制内地人购房,以平抑房价,但却遭到了两地官方与舆论的反对。毕竟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已达成共识,并不期望行政的过度干预。
而相比台湾、香港等市场化手段,大陆则更多采用了“限购”、“限贷”等行政措施,而在税收手段上并未如香港、台湾那般给力,并期望通过大量兴建保障房来压制房价。
以三地的房产调控趋势来看,大陆本轮房产调控有其自身的不足,存在四大两难。
一是保障房资金来源两难。3600万套保障房,虽有望抑制房价,但逾万亿保障房资金依然得依仗土地财政,两难就在于,本身建设用地就少,还必须保足保障房用地,再加上还要控制房价,卖地收入就更少了,建保障房的资金压力太大。从而反过来又给未来的楼市调控留下更大的隐患。
二是货币政策两难。房价上涨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房子的供应不足,而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价格的膨胀。在通胀的大环境下,房地产依然被视为对沖通胀的保障,虽然采取了提高首付等措施,但投资房地产的诱因仍然十分强烈。
三是时间控制两难。如今是房价调控的敏感期。一方面增加了保障房的用地,但同时却减少了商品房的用地。而保障房的建设周期往往需要一年半以上,现在正是刚需强大,而供应青黄不接的时期。
四是行政手段两难。如今限购政策已扩及全国,更多调控房价的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房市调控俨然已成为政治任务。但目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依然高度依赖房地产业,限购政策与其基本利益冲突。此外,保障房的供给也急需地方政府的配合意愿提高。
从我国三地房产调控大比拼来看,固然调控没有万全之策,但内地过于依仗行政力量的手段,也给本轮调控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