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才是硬道理
(2011-03-09 14:04:57)
标签:
房产 |
分类: 政策时局 |
中房论道
加息才是硬道理
■中国房地产报
“最近,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说流动性过剩,钱太多了;另一方面,企业和银行却普遍感觉到资金紧张。”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近日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如是说。与肖钢的表述相对应的是,房贷利率持续抬升,部分银行二套房贷利率已升至基准利率1.4甚至1.5倍。那么,貌似矛盾的现象症结何在,出路何在呢?
货币流通的这“一多一少”,初看令人费解。数据显示,2010年M2达72.6万亿元(同期GDP仅39.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7%,远超GDP与CPI之和。但超量货币供应却未能满足资金需求,对此,肖钢道出了部分原因:虽然中国货币供应的绝对值惊人,但导致资金紧张的则是由于“摊子”更大。前两年各地方上的项目没有产生效益,投资未见现金回流,于是乎出现资金吃紧。
如果真如肖钢分析,那么此现状堪忧。天量货币仍被盲目投资抽干,以至于货币增速稍一稳健就缺钱,我们只能反思一下利率政策了。
长期以来低利率政策的负面效果已堆积显现。1990年以来,中国最优惠利率平均比GDP增速低约九个百分点。而在美国,最优惠利率平均比过去40年的名义增长高出一个百分点。怎样的利率才算合理?答案也许各异。但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称,过低的利率会推高资产价格。通过货币和信贷扩张产生的宽松货币,导致了一般价格或资产价格的通货膨胀。当利率低于它们的“恰当”水平,企业倾向于投资一些在遥远的未来才有回报的项目。这就产生了资源错配或“不正当投资”。在中国,房价高涨及收藏品狂飙即是其中一种表现。
低利率膨胀了地方投资者的胃口,不仅吞进不断增长的货币供应,还要抽干信贷额度。这是低利率支持者始料不及的。低利率缘于一种善良的初衷:借贷便宜可减轻企业成本,进而促进经济成长。但忽略了一个基本理论,贷款也是一种商品,也有市场价值。当其价格长期背离价值时,市场即被扭曲,也即前述的资源错配。
低利率另一种隐性意图是使之成为国有企业的金融福利。国民以低于GDP增速及CPI的利率存款,是默认了财富在银行中的贬值,实在是财富保管垄断下的无奈之举。由此产生的低利率,就可以“反哺”银行和国企。于是中国才有世界上估值最高的银行和央企。但在繁荣之下,对资金的饥渴正在消耗民企的竞争力,也在推高银行外融资成本。
更可怕的是,低利率助长了地方投资的贪婪,变本加厉地以借贷投资去推动GDP增长。华尔街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新的银行贷款增加了近1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9%的GDP。这些贷款大部分流向基础设施、房地产及国有企业。这使经济仿佛受到了巨大刺激,类似推注肾上腺素抢救心脏骤停。
2011年开始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后,人民币进入加息通道,资金短缺只是暂时“不适应”的一种表现。从适度宽松到稳健,以利率工具引导民间财富的有序流动,是真正藏富于民之举。
反对者的忧虑是,加息可致经济减速,甚至加速房企资金链断裂。诚然,进入加息通道后,各地方政府已调低对GDP增速的预期,在告别唯GDP论的今天,这也许是个好消息。因为,靠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近天花板,恐难以为继。挤掉水分的增长,也许更加健康和可持续。而加息加重房企负担的论调更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近来房企的融资成本早已超过开发贷利率,这才是房企真正的资金危机所在。我们无法想象,房企断了资金链纷纷破产后,市场上会有充足的住房供应及房价下降。正相反,只有当利率回归市场价格,包括房企在内的众多民企才有机会获取银行贷款,房地产才有健康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