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钱从何处来?
(2011-03-09 14:03:16)
标签:
房产 |
分类: 政策时局 |
“冰”点楼市
保障房,钱从何处来?
■中国房地产报
年年两会,年年都谈“房价”,但房价却如脱缰的野马般,屡创新高。以去年为例,在号称史上最严的楼市调控下,房价不跌反涨,让舆论对其颇有微词。
新一年的楼市调控,“没有最严,只有更严”,更以“道德”的力量试图“感化”房产商。而楼市调控的方向也转为,在进一步抑制投资性需求,加大保障房建设的同时,调控的行政色彩更加浓郁,例如进一步扩大限购城市范围,地方调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
相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行政力量将成为此次调控的主导力量。调控的主旋律是,将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是用差别化贷款利率、税率以及土地供应政策,毫不动摇地抑制投资和投机性住房需求。
尽管业内对限购令等“行政力量”颇有微词,认为其非但扭曲了市场机制,更违背了自由迁徙的权利,一旦行政力量放开,将导致需求的报复性反弹。而网上流传的众多“假结婚、假离婚”的段子,更体现了消费者面对行政力量的无奈。
而乐观者认为,行政力量只是暂时性的。如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一场巨变,政府将更多的土地用作建设保障性住房,短时间内减少了商品房土地的供应。此时出台限购令,更多是对消费者的保护,当房地产市场恢复平稳后,这些临时性措施一定会取消的。
一时间,保障房成为争论的热点,而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正是保障房。“十二五”期间,政府规划建设36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今年中央政府更与地方政府签订了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责任书,这意味着将有一半以上的住房市场由保障性住房所替代,意味着中国每年城市化进程中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会得到保障性住房的更多庇佑。
但保障房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关键就是保障房市场中众多玩家的态度。
目前来看,万科、绿城等众多房地产商对保障房的建设相当感兴趣。这一方面也可理解为仍有部分房地产商“流着道德的血液”,追求社会责任是这个商业社会每个成功企业的责任;另一方面,根据摩根大通的统计,保障房的纯利润率虽然只有13%~15%,但胜在容易取得借贷,售楼周转快。饿急了,蚂蚁虽小也是肉,你说对吗?
而消费者对保障房更是趋之若鹜。以上海为例,今年约有5万户左右家庭将提出经适房申请,预计符合申请条件的在3万户至4万户之间。
而对政府来说,通过保障房和商品房的双轨制,来化解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与矛盾,固然是长期趋势,但首要难题就是——钱。从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并无力量或动力来投入更多的资金进入保障房。
而中国庞大的人口,以及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面对医保、社保的巨大缺口,单单凭借政府的财力,恐怕难以支撑设想中的住房保障体系。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保障房的金融创新已在所难免。例如,为配合政府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政策,上海正研究多项涉及保障房的金融创新,如REITs产品及公积金等,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而社保基金也首涉保障房项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了南京保障房30亿元信托贷款项目,建筑总面积将达到980万平方米,可为南京市提供8万套保障性住房。
而企业参与乃至各种金融创新的前提就是,保障房的建设可持续、可赢利(哪怕是微利)。上海经济适用房采用部分产权的设置,就充分保证了未来保障房的可赢利。但保障房的主体,例如廉租房、公租房必须保证其公益属性,也就决定了政府必须追加投入。
“任何不以降低房价为目的的调控,都是空调”,同样“任何试图不花钱的保障房的建设方案,都是空中楼阁”。在我看来,保障房的建设固然需要金融创新,但更需要政府实打实的投入。而当保障房资金的主要来源仍是土地出让金时,此次调控将很可能是缘木求鱼。
只要“土地财政”的模式不改,任何调控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将受到地方经济利益的挑战,也希冀正在拟议中的《基本住房保障法》,能完善目前的住房保障体系和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