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房子和馒头
(2011-03-02 15:14:01)
标签:
房产 |
分类: 政策时局 |
他论
黄金、房子和馒头
■中国房地产报
房子被限,股市上蹿下跳,农产品还未到季节,正月里最火的投资对象就只该是黄金了。一片哄抢声中,甭管回购渠道是否方便、是否划算,似乎只要买到就是硬道理。而冷眼观之,抢购黄金似乎与先进生产力抑或先进生活方式背道而驰,制造黄金缺少技术含量,其生产过程也不环保、不低碳,不具可持续发展特征,而且买了黄金的目的就是“囤”,囤在手中的黄金无法展现其作为生产资料最可贵的超强延展性和传导性……
哄抢房子必被声讨,但哄抢黄金虽然令人眼热,也还被定义为拉动消费,暗受鼓励,其中原因为何?黄金是个“好东西”,而相比之下更实用的房子却已经成了“坏东西”。黄金虽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但不是生活必需品,囤多囤少也不碍别人的事儿;房子虽然可以再生,但占用的是土地资源,是生活必需品,囤了自然会遭到声讨。
然而,人们总是健忘的。对于黄金,这个好东西在历史上也曾长期是投资“鸡肋”,1946年金价最高为每盎司59.75美元,而1970年其最高价只有35.70美元,经过此后十年辉煌,20世纪80年代后又陷入了近20年的低迷期,对于当时的世界黄金协会来说,金价冲击500美元是他们的梦境。对于中国的住房,这个“坏东西”也改善了无数人的生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家三代挤在一间屋子里的报道几乎是家常便饭,而当时入学难度比现在高出十倍的大学学子们,毕业乃至结婚时的梦想就是能拥有一间没有厨卫的筒子楼……
“好东西”、“坏东西”都是有时限、有历史背景的。即便对于房子这个“坏东西”,相信目前多数人对其仍是爱恨交集,爱其增值,恨其价高。譬如对于漂一族,一方面怒斥核心城市房价过高,一方面却又快意于故乡房价上涨的言论平常不过;而对于被拆迁者,一方面痛恨房价地价过高,一方面又极力要求提高补偿价格也颇有道理。事实上,任何规则都无法做到结果公平,民众们对于楼市的不满,也许就在于过程中的不公。
楼市无疑是目前舆论恶评的首要靶子,且几乎形成了如下模式化的新闻或者话题的评判标准:但凡不利于楼市的都是好东西,但凡有政策都要首先找到其中不利于楼市的要素予以放大。然而,这便真的有利于楼市恢复健康吗?譬如对已购存量房贷随意调升利率的说法,真的合乎契约精神、合乎法律法规、合乎百姓利益吗?对于楼市和开发企业的过度妖魔化也许既不利于产业与经济的大局,也不利于百姓自身的利益,而期待新政重拳打击房企和投机客的同时,也更应期待新政能否切实提升普通百姓的居住水准,能否满足百姓资金的保值增值需求,而普通百姓,也不仅仅是无房户或者最低收入群体。
黄金有投资价值而缺实用价值,房子两者兼备,馒头则是只具备实用价值,然而,这一段炒得沸沸扬扬的“馒头增值税”却对于楼市有所启示。小小馒头需要缴纳增值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地方附加费,这让生产企业缺乏降价惠民的底气。而楼市产品在地价难降、融资成本高企、材料与人工成本不断攀升,而各种税费也在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恐怕也难于找到大幅降价的理由。
如果说封紧需求闸门是楼市调控的“先锋队”,那么采用各种手段增加各类供给才是平衡楼市、让楼市进入可持续轨道的主力军,而这种种手段中,以何种方式减少税费并回馈于更大范围的普通百姓恐怕也不可或缺。
(作者系中国民航报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