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限购遭遇连环单
(2011-03-02 14:49:36)
标签:
房产 |
分类: 封面故事 |
当限购遭遇连环单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最近被新政卡到失眠。”说话间,李东(化名)深深地打了个哈欠,一脸憔悴。
几天之前,他还在谋划着拿到房子后怎么重新装修,但北京新出的“限购令”瞬间让他失去了购房资格。房子买到一半,进退不得。
李东,27岁,山东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北漂”。工作三年多以后,山东老家的父母开始催促他结婚,还答应承担买房的首付款。
目睹了北京房价暴涨的李东也意识到,是时候买套房了。“在房价面前,父母的积蓄只会愈发缩水,单靠自己积攒,显然已经不太可能了。”2011年1月下旬,李东和女友看中了一套位于东五环附近的二手房,74平方米,160万元。“当时就交了2万元的定金,因为马上就春节放假了,所以没有着急签合同办手续。”现在说起来,李东懊悔不已。
由于是二手房,申请房贷时,银行一般按照总价的80%进行评估放贷。按当时的计算,李东能够从银行申请贷款约90万元,首付需70万元。
春节期间,李东和女友拿出自己的积蓄,再加上双方父母的“倾力赞助”,筹集了近90万元。“70万用于首付,再有几万要支付中介费、各种税,剩下的就用于装修和结婚。”李东原本计划得很周密。
春节后的情人节,李东签完买房合同,同时给卖家汇入了余下的68万元。但仅仅隔了两天的时间,事情发生了变化。
2月16日,北京出台楼市调控“京15条”,明确非京籍户口人群,没有连续5年以上的社保纳税证明,将没有买房资格。并且,该政策从2月17日即开始实施。
令李东措手不及的是,他还没有做网签,“房子买到了一半,突然间失去了资格,脑袋当时就懵了。”事实上,按照合同,由于政策突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买卖双方可以解除合约,且不用赔偿对方。但问题在于,卖房的房主在收到房款的当天,已经将钱支付到另一卖家的账户中,用于买房。
“这是连环单,而且越来越多。”代理李东房产买卖的中介人员说,现在房价确实高,很多改善型购房的家庭,都必须卖掉小房才能买大房。该中介称,他们今年处理的最长的连环单,达到了7连单。
李东也并不想拿回钱,而是更想顺利拿到房,“如果房价继续涨,那现有的首付以后只能买更小或者更偏远的房子了。”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心态。“现在能买,就赶紧买了。以后政策松了,房价肯定会报复性上涨。”中介人员熟练地引用报纸上的说法,“已经有一些卖家提高了挂牌价格,现在不让买了,说明房子少,肯定还得涨。”想顺利拿到房子,只能想其他的办法。研究“限购令”,寻找其中的漏洞,成了李东最近一周的“主要工作”。
最先想到的办法是,补缴社保或纳税,使其达到连续5年。“社保比较划算,差不多每年1万元。”但尴尬的是,李东供职的外企在这方面非常正规严格,需要层层审批。
“也可以通过中介,找其他一个公司办理5年的社保证明。”有中介介绍说,补缴的社保,再加上手续费,成本大概在10万元左右。而李东担心的是,现在处于政策实施初期,假的社保证明能不能通过审核尚未可知,而且成本太高。
李东的同事给他出的主意则是,以公司的名义买——“有3万元注册资金,花几百块就能注册一间公司,政策又没有规定不允许公司买房作为资产。”这的确是一条出路,就是手续过于麻烦。另外,经过咨询,该办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未来转手时,营业税不能减免,且按照8%的企业营业税征收。这将极大增加未来换房的难度。
还有一位业内“高人”指点了一个还算“两全其美”的办法:买卖双方经由公证处,将房屋权利转至李东名下,待李东具有相应资格后,再办理过户手续。但缺陷在于,没有相应的手续,李东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只能一次性全款付清。
各种“钻漏”的方法都有其弊端,有的还存在法律风险,这些都让李东犹疑不决。“现在还是等一等,希望政策能松一松。”“如果政策不松动,你怎么办?”面对这样的假设,李东无言。
“之前觉得房价太高,政府应该调控,结果政府一出手,房子直接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了。”李东用网上的言论自嘲,“你说,政府调控房地产,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买房子,还是为了让更多人不能买房子?”面对这样的反问,记者亦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