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银行再融资架空流动性管理
(2011-01-26 15:03:20)
标签:
房产 |
分类: 金融实务 |
记者观察
谨防银行再融资架空流动性管理
■中国房地产报
这厢,央行与银监会还在对银行进行艰苦卓绝的信贷投放监控,那厢,众银行已经扭头向证监会索取资本市场借钱的通行证。
新年伊始,银行股的新一轮“吸血大法”业已启动。1月6日,农行宣布拟发行不超过500亿元的次级债券;7日,兴业银行宣布拟发行不超过150亿元的次级债;同一天,民生银行也公布了215亿元的增发预案。
相对于去年超过5000亿元的银行股再融资金额,今年银行股再融资的势头也有增无减:仅此3家,融资总额就已达到865亿元。
无一例外的是,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成为了3家银行的共同目的。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更是直言,“如果不融资,就达不到监管的资本充足率,就等于不遵守纪律,就没法开门营业。”话够坦白,但这也使市场更直观地意识到了一个怪圈的存在,那就是各银行陷入了一个“放贷——资本金不足——融资——再放贷”的囚徒困境。
谁才是这个循环怪圈的永动机?最直接的矛头指向了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考核体系。
在考核体系中,监管部门将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指标挂钩流动性管理,也就是信贷投放管理。特别是在2011年的央行工作会议中,监管层更是希望不设定信贷目标,而是通过与资本充足率挂钩的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来指导银行的信贷投放,使它们的信贷增速能符合经济增长和通胀等主要参考指标。
但显然,各银行陷入一个发展的博弈:目前国内各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依然是依靠走量的息差,这就要求银行必须要保持贷款的持续增长,这显然与监管层的流动性管理相悖。
面对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和银行监管部门更加审慎的资本监管政策,各商业银行要想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特别是信贷扩张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资本充足率。
至此,已经能看出缺少中间业务,而靠走量息差的银行盈利模式才是这个循环怪圈的源动力,而所谓的监管考核体系仅仅是外在的助推因素。
合力之下,怪圈循环。尽管在今年的调控中监管层在力图弱化计划式的信贷定额,但要想更好地完成流动性调控,一方面需要根据各银行的信贷扩张速度以及社会总体流动性下的社会总融资量,双方合力把握好银行再融资的闸口,这已是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还是要逐渐改变银行的盈利模式,增加中间业务比重,以及完善银行体系的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