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二三线城市的迷思
(2011-01-12 11:50:17)
标签:
房产 |
分类: 潮流行为 |
商学院
调控之下企业纷纷转战二三线城市,这是主动而为还是被动选择?
布局二三线城市的迷思
■中国房地产报 宋延庆
很多企业的战略取向不是主动而为,而是不得已为之的。但事实上又往往是,开始时的不得已而为之在几年后又证明是正确的,于是被冠之以具有前瞻性战略思维。兹举两个例子。当初万科转战二三线城市不是因为先知先觉,而是因为有限的一线市场不能满足其追求规模效益,再加上在一线城市拿地有限。阳光100在十年前转战济南、天津等二线城市,是因为其资金实力也不足以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大规模拿地。华远地产现在转到长沙、青岛等城市,也是因为多年没在北京拿到地而不得已为之的。
很多企业面临着这样的战略选择:是上攻一线,还是转战二三线,甚至是下四线。这个问题很大,需要进行企业资源、能力分析,但首先要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是主动布局,还是被动转战?
通过对二三线城市竞争格局及市场占有率课题研究,我们发现许多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竞争已很激烈了,因为大多数一线企业已经完成了二三线城市的布局——在长沙、济南、合肥、长春等城市,万科、中海、保利、绿地、绿城、恒大等都在面对面地竞争——市场几乎呈现了对半,至少是三三制的格局:一线企业占一半或三分之一,本地企业占一半或本地领先企业占三分之一,90%左右的小企业占三分之一。在如此格局下,再强势进入二三线城市的难度已经比较大了。再说,企业的运营管控能力、产品复制能力能支撑吗?
尽管一线城市巨头云集,但房价高、利润高,而且几乎不用担心销售问题。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这种状况不会改变。现在一线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土地供应量有限,几乎不可能落到中小企业手中,所以很多企业不得不转战二三线城市。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企业只有进入一线城市,才能博取专业媒体和全国性财经媒体的关注,才越来越塑造企业品牌,进入一线企业之列。
对处于二三线的中小企业来说,如果不能进入一线城市,建议企业重点关注四线城市。近些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县域城市正处于城镇化的初期,当期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欲望很强,再加上税收、就业等可持续发展诉求,携着在二三线城市不算领先但在四线城市却领先的理念、产品进军广阔的四线城市,定能开拓出企业发展的新天地。
是上攻一线,还是转战二三线、下四线,关键是要在战略导向下进行主动布局,因此要明确解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问题:
1.是否要采取“双线”战略(一方面要稳固、做大企业所在地的根据地,一方面转战其他市场);2.先进入哪些城市,再进入哪些城市,速度、节奏是什么;3.选择异地城市的标准是什么;4.有领先、成熟、可连锁开发、可打动当地政府的产品或产品线吗;5.企业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状况如何支持新战线需求……
简而言之,转战新城市要明确四个选择:城市选择、区位选择、产品选择、管理模式选择。如果没有成熟、领先的产品模式,没有高效的管理模式,仅凭以关系为导向的热情,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结果是难以预料的。
(作者系北京兰德咨询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