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由超紧趋向谨慎
(2011-05-11 16:36:23)
标签:
房产 |
分类: 金融实务 |
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
货币政策由超紧趋向谨慎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限购、限涨等轮番政策造成的紧缩政策基调,或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这是多位观察者对中国人民银行5月3日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基本解读。
在这份备受关注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首先明确,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形势较好,稳定物价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是首要任务。
“较好”的表述或来自PMI(采购经理人指数)的积极变化。这项越来越受到决策层重视的数据,在4月降至52.9,其3月份为53.4。同时,反映工业经济领域通胀压力的重要产品购进价格指数,由3月份的68.3降至66.2。这两项数据在经过3月份短暂回升后,增速再回落,延续了3月份之前连续3个月回落的走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认为,“这不但显示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收到一定成效,还有助于缓解市场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上升可能导致决策层进一步紧缩政策的担忧。”他更预测,“未来政策紧缩力度难以在当前基础上继续加码。”但央行一季度报告同时指出,在外部,全球货币环境仍然偏宽松,在中国引发了通货膨胀预期;从国内来看,投资需求推动劳动力、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重了通胀压力。“现在起央行将盯紧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趋势。”5月4日,央行调查统计司一位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就此表示。
就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在一季报中延续了此前的表述:将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
不过,央行进一步表示,“存款准备金率没有绝对的上限。”在今年已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去年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这一表述如何解读?
上述央行人士表示,这仍然是基于外部环境的一种判断。“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工具针对的是由外汇流入导致的偏多流动性。”上述货币政策一季报就表示,下阶段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
未来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对于银行的影响,该人士认为,3月末,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由去年年底的2%降至1.5%,达到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说明,声明“稳健”实则紧缩的货币政策,已促进货币和贷款增长加速向常态回归。因此,“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工具使用起来将更加自如,不像之前那么受限。”就系列货币政策工具,交银国际金融业分析师李珊珊注意到,央行一季报申明,“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配合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合力。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她认为,宏观审慎仍是整个货币政策的大方向所在。
央行亦在一季报中重申,将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引述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表示,一季度尽管人民币兑美元在升值,但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了1.9%。
这与美国财长盖特纳的最新公开表态相呼应——盖特纳在华盛顿当地时间5月3日表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显得更为灵活。这共同为5月9日~10日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营造了较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