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地产之车的ABS

(2010-12-08 14:32:13)
标签:

房产

分类: 政策时局

中房论道

寻找地产之车的ABS


  ■中国房地产报  朱敏


  一辆缺乏技术与历史积淀,纯粹本土研发,拥有山寨版豪华外壳与内饰加之粗糙底盘,搭载超大马力发动机的“顶级车型”,在不限速的山路上会有怎样的表现?这幅生猛的画面,也许就是当前中国房地产业的一种另类写照。
  车敢开得多快不是单靠发动机有多猛,而要看刹车有多灵,而刹车避险也不是单靠刹车盘有多大,而需要精密电子设备在最关键时刻的协助。对于这辆颠簸不已近乎失控且正驶入急弯的中国地产之车,没有ABS、ESP等的协助,一味猛刹的结果很可能便是坠入深渊。
  对于不灵的刹车,急需装配的便是“旨在防抱死”的ABS和其附属的“旨在制动力分配”的EBD,而这也正是为下一步装配ESP这一更高层面的稳定系统做铺垫。ABS的核心功能,在于化一脚踩到底的急刹为频率极高的点刹,从而保证紧急制动时依旧能转向,而且靠EBD均衡分配制动力,保证车辆相对稳定。从这一层面来看,也正符合政府对于地产调控的目标: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是为了房地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由此,政策需要更细化,更周详的考虑,如何将一脚猛刹转为针对一个个节点的点刹?
  新政凸显成效,这毋庸置疑,但其中不少节点由于“猛刹”而造成的误伤抑或有悖初衷也不容忽视,笔者在此列举源自消费端的几处:
  一是限贷之惑。来自诸多一线城市千万元级高端项目的反馈是,“9·29新政”以来,贷款购房者比例下降至三四成,而其中也有不少首次购房的“刚需”。
  购买总价几千万元房子的“刚需”,这是什么样的人群?多位业者揭示了其中奥妙,不少高端客户买房时一次买两三套,以自己名义的一套全款,别的以亲戚甚至二奶的名义贷款购买。相对于此,住在一居室甚至大开间的家庭为了要孩子而意图购买改善性住房,这两种需求谁更真切?以北京市公积金新政为例,购买二套房人均建筑面积超过28.81平方米的不放贷,但假如一个三口之家卖掉以前的小房子,因父母探亲帮助照看孩子而希望购买一个三居室,这个“人均”是该按3人计算还是5人计算?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优良传统不该单单忽略楼市吧。
  二是福利分房之惑。取消福利分房理论上已经有12年,但依旧有不少特殊群体能够得到特殊的照顾。举一刚刚发生的案例,一位逃离北上广的白领卖掉了原有的房子回到西北老家,她原本想买套商品房给家乡GDP做点贡献,却有公务员亲戚告知,其所在某局有“内部认购”,市场价5500元而他们只需2200元,那亲戚已经有3套房子,就把这内部房加点价转给了她。某些权力群体总有寻租空间,不仅会造成市场层面的不公,假若一旦房产税实施,大量类似来源的房产继购买得利后可能再度受益,如何让商品房购房人面对?
  再如“商改住”的热销。住宅市场受限后,一线城市商业地产捷报频传,有人认为这是其价值一直被低估的原因。对于写字楼、优质商铺,这无可厚非,但对于打擦边球的商改住项目,其无论是居住品质还是建筑品质均低于住宅,使用成本又高,而且具备先天违规本色,其热销真的是好事?北京上半年叫停“酒改住”,原本已为全面叫停商改住做好了铺垫,其节奏却被意外打乱。整肃市场秩序,不应让浑水摸鱼者得利,商业地产的复兴并不该是商改住的复兴。
  诸如此类的节点,在供给端也不少见,限于篇幅不再展开,制造政策调控的ABS,是一个极为繁复、需要精密度极高的系统工程,相信更系统化、更细则化、更人性化的终端政策已在政府考量中。在成都流传这样一则笑话,一对小夫妻欲将一居室换成三居室,再将小房赠与女方父母,面临限贷与过户费,而“专家”的建议则是:他们和父母都离婚,小房用老公名字,自己可享首套房优惠;老公和老妈结婚,小房免费过给老妈,然后离婚,两代人再重新复婚。
  但愿这种黑色幽默别再在中国的楼市中漂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