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管理智慧
(2010-07-26 16:01:42)
标签:
房产 |
分类: 潮流行为 |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管理智慧
■中国房地产报 任柏菘/文
在向西方学习了多年管理学之后,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研究者开始膜拜东方文化中的管理理论。《第五项修炼》的作者、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就曾经专程拜访国学大师南怀瑾,以期从中国文化中悟到一些管理学的大道。但时代的变迁和生产工具的变化,要求企业家们必须用全新的视角把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使得传统文化在不被误读的前提下,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中。
以人为本的东方之道
从老子到韩非子,从“无为而治”到法家思想,中国式的管理学不但覆盖范围广,而且从理论到实操都有所涉及。虽然理论丰富,但国学与现代管理学在出发点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是以企业和组织获得更高效率为目的,所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会提出用结果管理公司。企业中每个人都可以由上级来管理自己,只有总裁没有被人管理。但总裁的行为依然会被有所约束,约束他行为的就是工作结果。
反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无论《荀子》、《孟子》还是法家思想,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帮助统治者维护自己的统治,“爱民”的主要目的不是制造国家业绩的增长,而是维持统治者对国家的控制。
现代管理学重视企业的绩效与高收益,而不强调对于企业的控制与继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则主要强调对下属和资源的控制,而且为了维持权利统治,可以随时放弃绩效与高收益。
中国古代管理学与现代管理学两者的微妙关系,就好像两家策略不同的投资公司,一家强调低风险,一家更追求高收益。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完成一件工作的理论结构,分“道、法、术、器”四个层面。“道”是一个事情的方向,中国管理哲学首先强调人应该如何做正确,所以它把“道”放在首位。这个“道”也是现在很多企业家热衷于学习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因。
但“法”和“术”则不同,“法”与“术”的层面就像一个驾驶员的路线选择和驾驶技巧,选择大路还是小路,如何平稳地到达目的地,这些都会取决于车辆的不同。所以在企业的各项细节管理中,往往是由西方管理思想占主导。因为几乎所有的现代企业中,“器”这个层面,无论是生产工具的组合还是组织结构的搭建,西方生产方式已经几乎覆盖到世界上每个企业当中。
正是由于这个基础的“器”,使得所有与“器”相关的西方管理思想也逐渐蔓延到全世界的各个行业中。
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特点是不断革新。在这些日新月异的“器”的变化中,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法”与“术”的运用,就成为企业家需要谨慎对待的内容,以避免“刻舟求剑”的情况出现。
以“礼”治人的价值取向
古代管理思想的形成是在交通不畅通、信息不发达的物理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古代管理者在人事决策上往往非常慎重。因为一旦形成任命,事情的成败就基本上取决于执行者的水平。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人力管理的一个重要理论。因为在信息不畅的时代,对于员工的各种考核和监督难以有效实施。所以,选择一个项目之前,对人的审核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现代商业竞争的快节奏中,企业更多是通过管理流程来监督人才。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庞大的组织,却有着极少的管理层级。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封建社会的很多统治者都信奉儒家管理思想,并用儒家管理思想作为社会基层的管理手段。儒教讲究“礼”,如何对待上级,如何对待下级,这些都被儒家管理思想中的“礼”所控制。
现代管理学是伴随社会分工和生产流程工业化出现的,所以各种西方管理学往往会有完善的系统理论。而中国自古以来的管理都是以片段的事件为研究对象,或者说以作为人如何正确来进行各项考核。这种在管理学上的差异部分来自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东方人则擅长形象思维。
对于企业来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并无对错之分。但在各种人员结构、岗位分工都是按照西方的现代企业标准建立的公司中,与此相配套的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中显然更容易找到落脚点。所以,在很多企业中,中国古人的经典的管理理论,更多的是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被使用。
古为今用的现代视角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其强调的内容也是以对结果的管控为导向。这种生产经营的结果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所以现代管理学在许多细节和理论方面都在不断改变,不断向前发展。
与此相反,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则是向“后”看。要学好用好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使用者首先要掌握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管理理论的真正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智慧这样一个一成不变的理论,它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对人以及人性的管理。虽然中国的管理理论不能通过各种量化指标和图表展示对员工进行各种考核,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古老文明、组织经验,造就这种文化对人性有着更深入的洞察。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虽然没有具体要求总裁应该如何做战略,秘书应该如何做流程,但它几乎通过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假设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下属、如何对待合作伙伴、如何对待竞争对手。这些形而上的管理理论,很多时候,对企业家的决策有着比形而下的西方管理理论更重要的价值。因为虽然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但人性的变化和东方人性的特点,并没有发生巨变。
如果说管理人性是管理的核心的话,那么把握人性共性和差异之“道”,又不忽略时代变迁带来的“器”的变化,选择好“法”与“术”的结合,就是用好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关键因素。
■中国房地产报
在向西方学习了多年管理学之后,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研究者开始膜拜东方文化中的管理理论。《第五项修炼》的作者、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就曾经专程拜访国学大师南怀瑾,以期从中国文化中悟到一些管理学的大道。但时代的变迁和生产工具的变化,要求企业家们必须用全新的视角把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使得传统文化在不被误读的前提下,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中。
以人为本的东方之道
从老子到韩非子,从“无为而治”到法家思想,中国式的管理学不但覆盖范围广,而且从理论到实操都有所涉及。虽然理论丰富,但国学与现代管理学在出发点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是以企业和组织获得更高效率为目的,所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会提出用结果管理公司。企业中每个人都可以由上级来管理自己,只有总裁没有被人管理。但总裁的行为依然会被有所约束,约束他行为的就是工作结果。
反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无论《荀子》、《孟子》还是法家思想,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帮助统治者维护自己的统治,“爱民”的主要目的不是制造国家业绩的增长,而是维持统治者对国家的控制。
现代管理学重视企业的绩效与高收益,而不强调对于企业的控制与继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则主要强调对下属和资源的控制,而且为了维持权利统治,可以随时放弃绩效与高收益。
中国古代管理学与现代管理学两者的微妙关系,就好像两家策略不同的投资公司,一家强调低风险,一家更追求高收益。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完成一件工作的理论结构,分“道、法、术、器”四个层面。“道”是一个事情的方向,中国管理哲学首先强调人应该如何做正确,所以它把“道”放在首位。这个“道”也是现在很多企业家热衷于学习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因。
但“法”和“术”则不同,“法”与“术”的层面就像一个驾驶员的路线选择和驾驶技巧,选择大路还是小路,如何平稳地到达目的地,这些都会取决于车辆的不同。所以在企业的各项细节管理中,往往是由西方管理思想占主导。因为几乎所有的现代企业中,“器”这个层面,无论是生产工具的组合还是组织结构的搭建,西方生产方式已经几乎覆盖到世界上每个企业当中。
正是由于这个基础的“器”,使得所有与“器”相关的西方管理思想也逐渐蔓延到全世界的各个行业中。
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特点是不断革新。在这些日新月异的“器”的变化中,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法”与“术”的运用,就成为企业家需要谨慎对待的内容,以避免“刻舟求剑”的情况出现。
以“礼”治人的价值取向
古代管理思想的形成是在交通不畅通、信息不发达的物理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古代管理者在人事决策上往往非常慎重。因为一旦形成任命,事情的成败就基本上取决于执行者的水平。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人力管理的一个重要理论。因为在信息不畅的时代,对于员工的各种考核和监督难以有效实施。所以,选择一个项目之前,对人的审核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现代商业竞争的快节奏中,企业更多是通过管理流程来监督人才。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庞大的组织,却有着极少的管理层级。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封建社会的很多统治者都信奉儒家管理思想,并用儒家管理思想作为社会基层的管理手段。儒教讲究“礼”,如何对待上级,如何对待下级,这些都被儒家管理思想中的“礼”所控制。
现代管理学是伴随社会分工和生产流程工业化出现的,所以各种西方管理学往往会有完善的系统理论。而中国自古以来的管理都是以片段的事件为研究对象,或者说以作为人如何正确来进行各项考核。这种在管理学上的差异部分来自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东方人则擅长形象思维。
对于企业来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并无对错之分。但在各种人员结构、岗位分工都是按照西方的现代企业标准建立的公司中,与此相配套的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中显然更容易找到落脚点。所以,在很多企业中,中国古人的经典的管理理论,更多的是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被使用。
古为今用的现代视角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其强调的内容也是以对结果的管控为导向。这种生产经营的结果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所以现代管理学在许多细节和理论方面都在不断改变,不断向前发展。
与此相反,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则是向“后”看。要学好用好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使用者首先要掌握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管理理论的真正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智慧这样一个一成不变的理论,它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对人以及人性的管理。虽然中国的管理理论不能通过各种量化指标和图表展示对员工进行各种考核,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古老文明、组织经验,造就这种文化对人性有着更深入的洞察。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虽然没有具体要求总裁应该如何做战略,秘书应该如何做流程,但它几乎通过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假设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下属、如何对待合作伙伴、如何对待竞争对手。这些形而上的管理理论,很多时候,对企业家的决策有着比形而下的西方管理理论更重要的价值。因为虽然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但人性的变化和东方人性的特点,并没有发生巨变。
如果说管理人性是管理的核心的话,那么把握人性共性和差异之“道”,又不忽略时代变迁带来的“器”的变化,选择好“法”与“术”的结合,就是用好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关键因素。
前一篇:首开逆市拓疆通吃南北
后一篇:扬弃“中国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