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监会紧急叫停“银信合作”

(2010-07-13 13:17:23)
标签:

房产

分类: 政策时局
银监会紧急叫停“银信合作”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朱以师  北京报道
  
  在屡次警告后,监管部门终于对银信合作产品出示“红牌”。
  多方消息证实,7月2日晚,各地银监局已向辖区内各信托公司进行口头通知,紧急叫停一切和银信合作有关业务。记者了解到,此次通知要求暂停的截止日期为7月5日。
  信托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上半年银信产品发行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是最终导致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被叫停的最大原因。相关统计显示,仅半年时间,银信合作产品发行规模就超过2.5万亿元。受访专家认为,叫停银信合作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银行表外贷款急剧扩张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引导信托业回归资产管理的本职。
  而对于调控下的房企而言,在银行信贷收紧、资本市场再融资搁浅、转投信托融资的情况下,如今信托的门路也面临收窄的窘境。
  
  严控表外风险
  
  2009年末以来,银信合作产品发展的非常迅速。2009年9月末,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规模还不到6000亿元。但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已达到约2.8万亿元的规模,单月新增规模最高时超过5000亿元,直接冲击整体信贷规模。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此前曾测算,今年7.5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规模,如果再加上超过2万亿元的表外信托,将使货币政策难以回归常态化。
  浙商证券策略研究员张延兵表示,如果按照今年上半年“银信合作”的速度发展下去,将极有可能超过原计划的7.5万亿贷款目标。所以,监管层果断叫停银信合作业务,一方面可以控制银行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国家宏观调控顺利进行。
  “由于银信合作是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曲线为企业提供贷款,这种新增贷款不受资本金规模的限制,银行还无需对此计提拨备,因此有助银行突破监管层信贷额度限制,加强放贷冲动。”某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还有一些银行机构为规避计提拨备、资本监管等审慎要求,通过设计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将贷款转至表外,这使得银信合作变相增加了新增信贷规模。
  而其中风险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事实上,早在2009年底,银监会就曾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封杀银行“表外贷款”。该政策试图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和理财资金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关闭借助理财产品来腾挪信贷资产通道的闸门。
  今年初,银监会还进一步下发了《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经营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业务,禁止银行为规避信贷规模调控或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而蓄意转让自身信贷资产,并且对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过程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记者还了解到,就在口头通知下达的一个月前,银监会还曾紧急召集银信合作业务规模最大的12家信托公司开会,要求部分银信产品规模与发行增速居前的信托公司主动压缩业务规模,并且以后每月的发行不能超过5月末的规模。
  据接近银监会人士透露,叫停银信合作产品意图重点规范资产表外化现象,继打击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未来,即使信贷类理财产品再次放行,也将纳入表内监管,并提取风险拨备。
  
  房企融资进一步收紧
  
  对房企而言,尽管银信合作并非主要融资渠道,但相对本就受限的融资渠道来说,还是有一定影响。这意味着,剩余的融资渠道竞争更加激烈,成本会更高。
  调控以来,房地产融资渠道受限,资本市场再融资被封死,银行也控制信贷投放的规模和节奏,一些房企开始将“筹钱”的希望寄托在信托渠道上。
  在目前房地产融资信托计划中,集合信托的形式占主流地位,银信合作的形式则分担小部分份额。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年设立的房地产集合信托计划有186款,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已达到了149款。银信合作产品投向房地产领域的份额较小,每个月约有13只左右,资金规模从几亿到十几亿不等。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就在本次紧急叫停银信合作的前夜,中航地产还通过江南信托和兴业银行合作的产品突击获得了4.6亿元的贷款。
  “本次叫停的是银信合作产品,对于集合信托计划并没有影响。”某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未来更多“缺钱”房企在集合信托上竞争,融资成本可能会更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房企开始通过将手头持有的上市公司限售股股权质押给信托公司取得贷款。但是这样的贷款会否被再度收紧,目前还不得而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