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地出让应当多元化

(2010-06-08 14:54:58)
标签:

房产

分类: 土地楼市
土地出让应当多元化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高伟  北京报道
  
  中国房地产报:当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各地细则也陆续推出。您怎么看待当下的调控政策?针对土地市场的调控重点应该是什么?
  开彦:土地本身是国有的,当前的土地在招拍挂环节具有不合适的地方。土地也应该分为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的房地产进行分配。有的是属于商品住宅以及商品房的,应该用招拍挂的方法;而另一部分适用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则应该由政府进行调剂。统一进行招拍挂方式是不合适的,土地应该是分级管理,有的是直接划拨,像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应该由政府来管。如果市场划分混乱,不合理的地价带动房价高涨,到最后可能就没人来买你的房子。
  我个人认为在土地市场上,降低地价仍然应该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土地问题的矛盾还很尖锐,表现之一即为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讨论土地市场的体制问题,很多人认为体制不合理,应该在体制上做根本调整,让土地出让变成地方政府一个很好的杠杆工具。我认为要进行改革的话,土地管理也应该做为调整范围之一。
  中国房地产报:应该如何看待北京新政中“综合测评”这种招标方式?针对土地市场,这种新政效应能持续多长时间?
  开彦:个人觉得这种让方式并不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它对招拍挂制度的完善程度不够明显。短期而言,“综合测评”的招标方式对地价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根本解决土地市场的供需矛盾。当然从理论上来讲这是合理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也会很大,也同样面临一些未知风险,这种模式出让的土地不一定非常符合市场上的要求。
  就像我刚才所说,土地市场应该很清晰地划分成两类,供房地产开发用的土地和政府把控的土地,应该先从性质上分开以后,再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而不能一味地用招拍挂。对土地的使用也应该有一个策划的过程,通过策划过程来评定土地归属,才能更加符合规划上的要求。
  很多人关心现在房价。我认为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政府应该投入建设一批房子,而这种房子供地方式就不应该实行招拍挂。应该是有区别地以协议、划拨、招拍挂方式分别出让。管理方式上采用合理分配,多元化出让。
  中国房地产报:很多地方政府把两种方式的用地捆绑在一起,您认为怎么样?新政策下土地市场的未来走势该如何判断?
  开彦:这种“捆绑”方式,按我的想法未必很成功。我仍然坚持土地出让应该按性质分类。按着多元化的方法来处理,一律走招拍挂是不合理的。政府和主管部门如果不把核心问题弄清楚,不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的话,出台再多的政策都不会有实质作用。现在的情况是,政府把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却没管起来。
  我认为政策这种东西不能三天两天地反复变化,好的政策出台以后根据各地情况不一样,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观察和检验阶段,应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中国房地产报:有人认为大幅增加保障房用地比例,会导致商品房用地供应不足,从而造成地价房价上涨。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开彦:那是政府就商品住宅这一块管得太多了,土地市场上应该对它们分清基本属性,一部分是属于商品住宅的,另一部分是公共属性的。政府管的这一块,不等于是计划经济的计划房、分配房,它是通过市场的运作,带有政府资助政策的商品房,它也是归于商品房的。所以在住宅用地的实用性上应该把它们分开来,一个公共性质的,一个商品性质的。由于两者性质不同,从而土地出让方式也应该不同,商品住宅的可能用招拍挂,国家资助的政策性住房用地则可以尝试其他出让方式。
  这些土地可以设定一个比例,比如规定三分之二由政府管,三分之一走市场化运作。将来商品房则可以根据居民的基本生活情况,按两个方向去发展。一部分是由政府掌管的带政策的商品房,控制面积、品质、质量和配套。另一部分可以走高端路线,针对那些有购买能力的人群把价格放开。工薪阶层的夹心层住房问题应当有多元化的解决方法,分级享受不同优惠购房的待遇,请记住这是在市场机制下去完成的。政府既要控制利润成本又要使老百姓住有所居,就应该从源头上去努力,这才是政府该做的事情。而现在政府是这么做的吗?不是的。
  中国房地产报:当前形势下适合企业拿地吗?如果此刻拿地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开彦:怎么拿地是根据当前的政策体制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资金流的状况。在现在的市场情况下,能够拿到便宜的地拿到好地,对企业将来发展有好处那就不需要犹豫。如果政府土地出让政策不变,还是这么保持的话。如果企业有能力就不妨多拿一些地,拿的地越多越好,因为长远而言房价总是要涨的。但是我们都期待整个房地产市场能够明智和健康起来,我觉得日本的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