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产公司借壳闻风先止

(2010-05-25 11:58:23)
标签:

房产

分类: 金融实务
    如今,借壳房企除了面对再一轮的调控之外,还需要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首先便是壳资源的供求关系,借壳上市的冲动并不会由于此次调控而减少;其次便是借壳成本问题,何时开闸并无定论使借壳成本很难预估。
  
  借壳严控传闻尚未证实
  地产公司借壳闻风先止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刘关  北京报道
  
  楼市调控让房企借壳上市暂成泡影。
  5月13日,ST长信(600706.SH)发布公告,表示目前重大资产重组情况尚未达到有关要求,股票即日起复牌,重组失败。去年年底成为ST长信第一大股东的陕西华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正是房地产开发经营。
  与此同时,证监会对于严控借壳的传闻也不胫而走。有消息称,证监会或将对暂停上市的ST类上市公司恢复上市资格进行严审,退市后重新上市甚至有可能采用等同于A股IPO的标准。
  虽然此消息在本报记者截稿时未得到证监会相关负责人的证实,但多家企业借壳计划暂停的事实让借壳上市的前景更显扑朔迷离。值得注意的是,自2009年A股IPO市场开闸以及同年10月创业板推出以来,参与借壳上市的大军变成了几乎清一色的房产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公布过重组预案的A股上市公司中,因楼市新政影响而处于停滞状态的地产企业已经多达12家。对此,一位证监会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不光是严审的问题,上市地产公司再融资也基本上没有可能性。”
  
  借壳流产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9家公司因此前重组成功“摘星脱帽”,其中6家为房地产业公司,占到了2/3。由于地产企业A股IPO已经暂停多时,借壳几乎成为登陆资本市场的惟一途径。
  然而,在国务院4月17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下称“新国十条”)中,证监部门已被明确列入此轮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之一。即“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严审成为一段时间之内的主要监管逻辑。
  而就在“新国十条”下发不到1个礼拜之时,就有地产企业宣布退出借壳大军。4月22日,*ST方向(000757.SZ)宣布与重组方上海高远置业解除协议,董事会同时决定终止与高远置业重组事项并向证监会申请撤回材料。
  “公司与高远置业有关重大资产重组的股东大会决议已过有效期,而近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为主营业务的高远置业影响较大,高远置业拟通过资本市场持续融资的重组目的已无法实现,由此双方签订协议解除之前合同。”*ST方向将致使其重组失败的重要因素归咎为楼市调控。
  第一创业地产分析师陈晓波认为,调控已经成为房企借壳当口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环境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而借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在调控的关键时候房地产企业更显得不堪一击。”除了*ST方向和ST长信等重组方案流产事宜之外,更多的房企借壳或在递交申请、或在等待批文,“无论是已经过会,还是未过会的,目前基本上都没有太大的希望。”某券商分析师表示。
  比如,4月27日,交大博通戴上了*ST的帽子,变身为*ST博通(600455.SH)。其重组方案在2009年12月28日已经获得了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委有条件审核通过,但目前尚未收到相关批准文件。类似状况的还有*ST华源(600094.SH)。尽管它在去年12月同样获得了证监会上市并购重组委有条件审核通过,但至今仍无下文。*ST远东5月8日公告也坦言重大资产重组已被中国证监会受理,处于审核过程中,但最终能否成功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而那些还未曾上会的重组计划则更希望渺茫。爱建股份(600643.SH)、吉林制药(000545.SZ)以及ST琼花(002002.SZ)背后所对应的上海国际集团、国信地产、广电地产等公司则无疑只能选择继续等待。
  
  博弈延续
  
  事实上,在国内,除万科A(000002.SZ)、招商地产(000024.SZ)等地产企业是直接IPO上市之外,目前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是靠借壳登陆资本市场,包括保利地产(600048.SH)、金融街(000402.SZ)这样大名鼎鼎的企业。
  而在2007年底,为了配合国家对地产的宏观调控,证监会虽然没有出台正式文件,但明确表示暂停房企上市,包括IPO与借壳,“那时即使把上市材料报上去都是不收的,不允许做。”上述券商分析师对本报记者回忆道。
  2009年,调控天气大变,借壳则旋即成为房企登陆资本市场的捷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共有34家以上的房企披露了借壳预案,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28家的壳资源来自于ST股,而去年ST公司中披露定向增发预案的仅40家,被房企借壳的比例高达七成。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A股重组题材频出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业绩下滑有关,很多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被逼到退市的边缘上,“当时有许多公司急着要重组,房企正好有机会多做选择。”某金融中介机构合伙人告诉记者。
  如今,借壳房企除了面对再一轮的调控之外,还需要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首先便是壳资源的供求关系,据记者了解,对于大多数准备A股上市的中小房企而言,借壳上市的冲动并不会由于此次调控而减少,壳公司与房企在新一轮调控的背景下必然出现新的博弈。
  其次便是借壳成本问题。虽然目前A股大跌,平均市盈率比较低,借壳成本可能与去年一样同处比较低的水平,然而,何时开闸并未确定则是众人对借壳成本不好预期的原因。
  “股市情况好不好,都可以改变借壳成本。有的时候,要借壳的企业,如果真的拥有好的资源,我们送给它一个都行。”上述金融中介机构的合伙人告诉本报记者,“为了避免退市,各个方面都有压力,这中间,就看谁的博弈能力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